鹊桥仙(己未七夕)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2:41:26诗人:吴潜 |  朝代: 宋代 |  体裁: 鹊桥 |  22

银河半隐,玉蟾高挂,已觉炎光向后。
穿针楼上未眠人,应自把、荷花_揉。
双星缥缈,霎时聚散,肯向鹊桥回首。
原来一岁一番期,却捱得、天长地久。

作者介绍

吴潜(一一九五~一二六二)(生年据《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推定),字毅夫,号履斋,宁国(今属安徽)人。渊弟。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授镇东军节度签判,改广德军。召爲祕书省正字,迁校书郎。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通判嘉兴府(《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权发遣府事。五年,迁淮西总领(《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歷知建康府、隆兴府、太平州、庆元府、平江府、镇江府、临安府。以言官论列,请致仕。起爲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徙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入爲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年罢(《理宗本纪》三)。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封许国公(《理宗本纪》四)。景定元年(一二六○)以谏阻贾似道建储之议,谪建昌军,寻徙潮州。二年,责循州安置。三年卒于贬所(《理宗本纪》五)。有《许国公奏议》四卷。诗文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收辑遗文编爲《履斋遗稿》四卷,但所辑面不广。事见《宋歷科状元录》卷七,《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吴潜诗,第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履斋遗稿》及《两宋名贤小集·四明吟稿》爲底本,第二、三卷以《开庆四明续志》所收之《四明吟稿》二卷爲底本,散见他书之诗编爲第四卷。

作品评述

《鹊桥仙(己未七夕)》是宋代吴潜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银河半隐,玉蟾高挂,
The Milky Way is partially hidden, the Jade Rabbit hangs high,
已觉炎光向后。
Already feeling the scorching light receding.
穿针楼上未眠人,
On the Needle-Piercing Tower, sleepless people,
应自把、荷花_揉。
Probably grinding lotus leaves themselves.
双星缥缈,霎时聚散,
The double stars are hazy, momentarily gathering and dispersing,
肯向鹊桥回首。
Willing to look back at the Magpie Bridge.
原来一岁一番期,
Originally, each year has its own appointed time,
却捱得、天长地久。
Yet enduring for eternity.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七夕之夜的情景。银河半隐、玉蟾高挂,指的是天空中的银河和月亮。诗人感受到炎热的光芒正在逐渐减弱,意味着夜晚的降临。

诗中提到的穿针楼是一个传说中的地方,相传在七夕之夜,织女通过穿针楼与牵牛相会。这里的未眠人指的是织女,她在楼上没有入睡,可能是因为她还在忙于织布。

诗中的双星指的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它们在天空中闪烁、聚散。诗人表示愿意回首向鹊桥,表达了对七夕传说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一岁一番期,意味着每年的七夕只有一次,而这段时间却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长久地存在。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七夕之夜的景象,表达了对传说故事的向往和对时间的思考。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意象描写,给人以浪漫和留恋之感。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que-qiao-xian-ji-wei-qi-xi.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