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霎雕栏疏雨罢。
三月十三,曾是寒食夜。
尽日暖香熏柏麝。
西施醉起留归驾。
酒满玻璃花艳冶。
莫负春心,快饮千钟罢。
春在燕堂帘幕下。
年芳不问东君借。
作者介绍
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
仲殊的作品风格
苏轼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稗海》本《志林》卷11)。其诗散见诸家笔记,如《京口怀古》、《润州》等诗,雄放而有情致,颇具唐人佳境。仲殊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有些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如〔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等,被誉为“篇篇奇丽,字字清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更多的词带有苏轼超迈横绝的作风,这在他登临怀古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如〔金蕉叶〕“六朝遗恨连江表,都分付,倚楼吟啸”,〔定风波〕“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都于壮丽空阔的景物描绘中寄寓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超旷的胸襟。此外,如〔南柯子〕写“六和塔”,〔柳梢青〕写“天涯”、“行人”,也都显得清新洒脱。所以苏轼说他“胸中无一毫发事”(《志林》卷11),“通脱无所着”(《东坡后集》卷一《破琴诗引》)。至于仲殊的一些吟咏花草的词,却既无寄托,又乏风韵。仲殊的文学成就
苏轼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稗海》本《志林》卷11)。其诗散见诸家笔记,如《京口怀古》、《润州》等诗,雄放而有情致,颇具唐人佳境。仲殊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有些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如〔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等,被誉为“篇篇奇丽,字字清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更多的词带有苏轼超迈横绝的作风,这在他登临怀古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如〔金蕉叶〕“六朝遗恨连江表,都分付,倚楼吟啸”,〔定风波〕“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都于壮丽空阔的景物描绘中寄寓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超旷的胸襟。此外,如〔南柯子〕写“六和塔",〔柳梢青〕写"天涯"、“行人”,也都显得清新洒脱。所以苏轼说他“胸中无一毫发事”(《志林》卷11),“通脱无所着”(《东坡后集》卷一《破琴诗引》)。至于仲殊的一些吟咏花草的词,却既无寄托,又乏风韵。
仲殊有词1卷,名《宝月集》,早已失传。近人赵万里辑《宝月集》1卷共46首,断句七,《全宋词》据以收录时,有所增补。《全宋词补辑》又新补22首。
作品评述
《鹊踏枝》是宋代仲殊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霎雕栏疏雨罢。
三月十三,曾是寒食夜。
尽日暖香熏柏麝。
西施醉起留归驾。
酒满玻璃花艳冶。
莫负春心,快饮千钟罢。
春在燕堂帘幕下。
年芳不问东君借。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春日的场景。诗人以描写雨过天晴、春意盎然的景象为出发点,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兴奋之情。诗中以寒食夜为背景,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与清明节相邻,通常在三月或四月的阳历日期。寒食夜指的是在寒食节前一晚的夜晚。
诗人在诗中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如雨后的清新、芳香的气息、醉酒的西施等等。他借酒助兴,表达了对春天的热切期待,鼓励人们不要错过春天的美好时光。
赏析:
《鹊踏枝》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诗中运用了一些意象和典故,增加了诗词的艺术性和深度。
诗中的"一霎雕栏疏雨罢"描述了雨后的景象,雕栏疏雨意味着雨孔中的水滴滴落,雨过天晴,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
"三月十三,曾是寒食夜"提到了寒食夜,寒食节期间人们不生火做饭,以冷食为主,同时也是清明节的前一天。通过这一典故,诗词中透露出一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和情感共鸣。
"尽日暖香熏柏麝"描绘了春日的芬芳气息,温暖的阳光和花香充盈在柏树和麝香之中。这种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西施醉起留归驾"是诗中的一个意象,西施是古代美女的代表,她醉酒后不愿离去,与春天的美景相得益彰,凸显了诗词中对春天的向往和追求。
"酒满玻璃花艳冶"形容酒满杯盏,酒杯中的花朵华丽而绚烂,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也增添了诗词的艳丽气息。
"莫负春心,快饮千钟罢"呼唤人们不要辜负内心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鼓励人们抓住当下,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情和渴望,鼓励人们珍惜时光,畅饮美酒。
"春在燕堂帘幕下"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出现在宫廷中,燕堂指的是宫廷内的一处宴会场所,帘幕下指的是帷幕后面。这里通过宫廷景象的描写,展示了春天的美好与宫廷文化的联系。
"年芳不问东君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自豪和自信,东君指的是春天的主宰。诗人意味着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或事物,而是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整首诗词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和细腻的意象运用,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诗中运用了一些典故和隐喻,增加了诗词的深度和艺术性。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同时也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热情和追求。这首诗词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倡导人们珍惜时光,享受生活,不负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