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7 03:15:07诗人:倪光兰 |  朝代: 宋代 |  4

东山山下海潮通,一片江流出镜中。
度岭拾薪歌稚子,和烟牧犊走村翁。
千年桥锁高人迹,百丈岩垂烈女风。
此去天台知几许,桃花深处失西东。

作者介绍

无传。

作品评述

诗词《剡溪》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水场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中文译文:

剡溪的水从东山山脚下流淌,江水如镜映出一片美景。穿过山岭采集柴火的少年唱歌,与雾气中的牧牛老人一起走向村庄。千年的桥梁上锁着高人的足迹,百丈高的岩石上吹着烈女的风。在这里去往天台的路有多长?桃花深处似乎迷失了东西。

诗意和赏析:

《剡溪》通过对具体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叹和思考。诗中的剡溪山水宁静美丽,江水如镜,给人以宁静、清幽的感觉。少年拾薪歌唱着,象征着朝气蓬勃的青年,而与少年同行的牧牛老人则代表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循环。千年的桥梁和百丈高的岩石象征着历史的积淀和风雨洗礼,体现了时间的长久和人类文明的延续。而“烈女风”则暗示着女性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诗的最后两句“此去天台知几许,桃花深处失西东。”则给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间。天台指的是著名的天台山,此处意指人生的彼岸,代表着未知的未来。诗中作者问道:去往天台的路究竟有多长?这里是在表达对未知命运和生活归宿的思考。而桃花深处失去西东,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在深处、隐匿的地方可能埋藏着许多未知和美好。

整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自然和人类的共生关系,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整首诗情感平和,字里行间透露出深邃和寓意。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shan-xi0ew.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