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千朵照廊明,一片承平雅颂声。
更报第三条烛尽,文昌风景画难成。
作者介绍
薛能,字太拙,汾州人。登会昌六年进士第。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李福镇滑,表署观察判官,歷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郎。福徙西蜀,奏以自副。咸通中,摄嘉州刺史,迁主客、度支、刑部郎中,权知京兆尹事,授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广明元年,徐军戍溵水,经许,能以旧军,馆之城中,军惧见袭。大将周岌乘衆疑逐能,自称留后,因屠其家。能僻于诗,日赋一章,有集十卷,今编诗四卷。 薛能,字太拙,汾州人。登会昌六年进士第。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李福镇滑,表署观察判官,歷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郎。福徙西蜀,奏以自副。咸通中,摄嘉州刺史,迁主客、度支、刑部郎中,权知京兆尹事,授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广明元年,徐军戍溵水,经许。能以旧军,馆之城中,军惧见袭。大将周岌乘衆疑逐能,自称留后,因屠其家。能僻于诗,日赋一章,有集十卷,今编诗四卷。
作品评述
省试夜(一作韦承贻诗)
白莲千朵照廊明,
一片承平雅颂声。
更报第三条烛尽,
文昌风景画难成。
中文译文:
白莲千朵照亮了廊道,
传来一片庄严和美好的颂歌声。
更进一步,第三根蜡烛熄灭,
文昌的景象就难以绘制。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诗人通过描写白莲花的光芒和承平时期的雅颂,展示了美好安宁的时光。然而,诗的结尾表达了一种悲伤情绪,指出文昌的景象无法被画出,可能是暗示文人境遇、才华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隐喻。
赏析:
诗人以夜晚的景象作为背景,通过描写白莲花的光芒,表达了一种美好与庄严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提到承平时期的雅颂,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庄严和美好氛围。然而,在最后两句中,诗人突然转折,提到了第三根蜡烛的熄灭,并指出文昌的景象难以成为画作。这种转折和悲伤表达,起到了强烈的对比作用,使整首诗更加深入人心。这首诗给人一种富有想象力和感情的观感,同时也带有一丝苦涩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