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义理苦追寻,方寸那容外物侵。
伯乐未逢无识价,子期不遇少知音。
泉源有本渊渊静,学海无涯步步深。
仰望泰山高北斗,何时许我一登临。
作者介绍
姚勉(一二一六~一二六二),字述之,号雪坡,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进士,授平江节度判官。丁母忧服阕,除秘书省正字,因言事免归。召爲校书郎兼太子舍人,以忤贾似道,被劾爲吴潜党,罢。景定三年卒,年四十七(《豫章丛书》本《雪坡舍人集》末附胡仲云《祭雪坡姚公文》,本集文及翁序作年四十六)。遗着由姪龙起编爲《雪坡集》五十卷(本集卷首文及翁序)。事见《宋歷科状元录》卷八。 姚勉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影宋钞本《雪坡姚舍人文集》(简称影宋钞本,藏南京图书馆),并参校《豫章丛书》本(简称豫章本)等。底本诗集外之诗及《豫章丛书》多出底本之七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示同学》是姚勉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所遭遇的困难和期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
蚕丝义理苦追寻,
方寸那容外物侵。
伯乐未逢无识价,
子期不遇少知音。
泉源有本渊渊静,
学海无涯步步深。
仰望泰山高北斗,
何时许我一登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蚕丝的义理喻指真理和知识,表达了诗人对追求真理的坚持。诗中提到"方寸那容外物侵",意味着诗人内心的纯净和不受外界干扰的追求。然而,诗人却感叹"伯乐未逢无识价,子期不遇少知音",他认为自己还没有遇到慧眼识珠的人,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知音和理解。
诗中的"泉源有本渊渊静,学海无涯步步深"描绘了学问的源头如同深邃静谧的泉源,而学海则广阔无边,每一步都更加深入。这既展示了诗人不断追求学问的决心,也暗示了学问的无穷无尽。
最后两句"仰望泰山高北斗,何时许我一登临"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够登上高山、追随北斗(指道德和理想)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示同学》通过对蚕丝、伯乐、子期、泉源、泰山和北斗等意象的运用,将诗人对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坚持、对理解和认同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向往表达得深情而含蓄。这首诗词在宋代诗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