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开史局,玉斝赐君馀。
宾友求三事,规摹本八书。
汗青裁仿此,衰白盍归欤。
诏许从容会,何妨醉上车。
作者介绍
吴充(一○二一~一○八○),字沖卿,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育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七),调谷熟主簿。入爲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改知太常礼院。出知高邮军,徙知陕州,京西、淮南、河东转运使。英宗立,权盐铁副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知制诰、知谏院,改知审刑院,权三司使,爲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八年,进检校太尉、枢密使。充与王安石爲姻家,然政见与安石不同,请召还司马光等人。安石去,遂代爲相,遭王珪、蔡确等困毁。元丰三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卒,年六十。謚正宪。《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八首。
作品评述
中文译文:
史院席上作
兰台开设史局,玉斝赐予馀。宾友请教三事,规摹本八书。历史取此为仿制,年老衰白何不回家。诏令允许轻松会晤,何妨醉上马车。
诗意:
这首诗的主题是作者在史院席上作诗。诗中描绘了兰台上开设了史局,象征着历史之门敞开,作者感到非常荣幸。他获得了玉斝作为奖赏,显示了他在历史研究上的成就。宾友们向他请教三个问题,他也遵循规则撰写了八卷著作。尽管年事已高且颜色衰白,但历史的研究使他精神焕发,不愿归家安享晚年。他表示,诏令允许他轻松地会见朋友,即使陶醉于马车之上,也不妨碍他继续从事历史研究的激情。
赏析:
此诗描述了作者在史院席上忘我追求历史研究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执着。诗中以兰台、玉斝等象征性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在历史研究上的成就和受到的荣誉。虽然作者年事已高,但仍然保持着对历史的热情和学术追求,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执着和不愿停止探索的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节奏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人在静坐研究之中的内心世界和执着追求。同时,也传递了鼓励人们坚持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