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居园池杂题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7 17:45:00诗人:文同 |  朝代: 宋代 |  20

萧条野人庐,篱巷杂蓬苇。
每一过衡门,归心为之起。

作者介绍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守居园池杂题·野人庐》是宋代文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荒凉的野人庐,
篱笆巷弄杂着蓬草和芦苇。
每次经过门户,
我的内心就为之振奋。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野人在园池中守居的景象。诗人首先描述了野人庐的荒凉和破败,庐内的篱笆巷弄杂乱不堪,生长着蓬草和芦苇。然而,每当诗人经过这个庐门时,他的内心却为之振奋,体现出他对于守居之地的珍视和热爱。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野人庐的萧条景象,以及诗人对其产生的情感反应,表达了一种对于守居之地的情感寄托。尽管野人庐的环境荒凉破败,篱笆巷弄杂乱不堪,但诗人仍然感到内心振奋。这种振奋可能源于诗人对于守居之地的归属感和归宿感,以及对于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人将野人庐描绘成一个与尘世纷扰隔绝的世外桃源,其萧条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喜悦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这种对比,传达了对于守居之地的珍视和对于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或许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人追求清静自然、远离尘嚣的思想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描绘了野人庐的景象,并通过诗人的情感反应展示了对于守居之地的情感寄托和向往。它在表达对于自然、宁静和简朴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人的心境和追求。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shou-ju-yuan-chi-za-tivo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