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半圆夜,二七素秋天。
银河耿耿,中渡绛节会星軿。
宝鹊喜传佳信,丹凤欢迎仙仗,瑞彩映珠躔。
此意天长久,不比在人间。
多情客,捧香饵,洁宾筵。
殷勤拜舞,乞寿乞富乞团圆。
宜与人人愿足,更看家家欢洽,喜气满江山。
今夕莫辞醉,后会是来年。
作者介绍
[约公元一一七三年前后在世]字道进,华亭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乾道末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不可考。工词,著有箫台公馀词一卷,《强村丛书》传于世。
姚述尧的著述
字进道,华亭(今上海)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乾道四年,知温州乐清县。九年,权发遣处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六八)。淳熙九年,知鄂州,放罢(同上书职官七二之三六)。十五年,知信州,旋改主管毫州明道宫。著有《箫台公馀词》一卷,以其官乐清时县有箫台峰,故取以名词,今存《彊村丛书》本。其词“清丽芊绵,绝无语录气,亦南宋道学家所罕见也”(陆心源《箫台公馀词跋》)。慢词如《念奴娇》(山城秋早)抒怀,《水调歌头》(碧落暮云卷)咏中秋,气势豪放,风格接近苏东坡;短调如《朝中措》(满城风雨近重阳)、《减字木兰花》(暗香清绝),也清新灵动。《全宋词》第三册收其词六十九首。《全宋诗》卷二一二七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四九二二收有其文。事迹见《永乐乐清县志》卷七、陆心源《箫台公馀词跋》。作品评述
《水调歌头(七夕)》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姚述尧。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三五半圆夜,二七素秋天。
银河耿耿,中渡绛节会星軿。
宝鹊喜传佳信,丹凤欢迎仙仗,瑞彩映珠躔。
此意天长久,不比在人间。
多情客,捧香饵,洁宾筵。
殷勤拜舞,乞寿乞富乞团圆。
宜与人人愿足,更看家家欢洽,喜气满江山。
今夕莫辞醉,后会是来年。
诗意:
这首诗词是为了庆祝七夕节而写的。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是根据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来的。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和节日的氛围,表达了对这个浪漫节日的喜悦和祝愿。
赏析:
诗的开头"三五半圆夜,二七素秋天",描述了七夕节在秋天的时节,银河高悬,月圆之夜。"银河耿耿,中渡绛节会星軿"描绘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接下来的几句"宝鹊喜传佳信,丹凤欢迎仙仗,瑞彩映珠躔",描绘了喜鹊传递喜讯、凤凰欢迎神仙的场面,以及美丽的瑞彩映照下的欢庆氛围,展示了七夕节的热闹和喜庆。
"此意天长久,不比在人间"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牛郎织女长久团聚之美好祝愿,以及对于爱情的无限向往。
接着的几句"多情客,捧香饵,洁宾筵。殷勤拜舞,乞寿乞富乞团圆。宜与人人愿足,更看家家欢洽,喜气满江山",描述了人们在七夕节庆祝活动中的场景,多情的人们捧着香饵,参与洁净的宾筵,诚心祈祷寿福团圆。诗人希望每个人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每个家庭都能够和睦欢乐,幸福的气氛弥漫在整个江山。
最后两句"今夕莫辞醉,后会是来年",诗人鼓励大家享受当下的快乐,不要拘泥于烦恼和忧虑,因为来年我们还能再次相聚庆祝七夕节。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美好的祝愿,表达了对七夕节的向往和美好祝福,展现了浪漫和快乐的节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