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霁色满今朝,云里樯竿去转遥。
莫怪山前深复浅,清淮一日两回潮。
作者介绍
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刘方平的介绍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今河南洛阳人,邢襄公政会之后.天宝时名士,却不乐仕进,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诗风清新自然,常能以看似淡淡的几笔铺陈勾勒出情深意切的场景,手法甚是高妙。代表作有《采莲曲》、《望夫石》、《京兆眉》、《月夜》、《寄严八判官》、《代宛转歌二首》、《乌栖曲二首》、《春怨》、《梅花落》、《秋夜泛舟》等,其中以《采莲曲》、《月夜》和《春怨》为最著名。《采莲曲》写一窈窕女子(“楚腰”代指“细腰苗条”之意,因古有“楚王好细腰”的典故)唱着荆歌,在“落日晴江里”采莲,问她何以如此熟练,答是“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原来是十五岁开始就乘潮采莲了),写得十分形象生动,清新活泼。《望夫石》吟咏“佳人(望夫)成古石”的感人故事,写那石头上“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石上生长的春日红杏象是佳人施于面上的淡红“薄妆”),构思极为精巧,富有意趣。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二百五十一)。
传闻
刘方平是当时震惊一时的美男子,史书未曾详细记载其容貌,但是野史里与一些正史里稍有提及他的美貌。因此2013的一些动漫产业也常以刘方平为原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形象,真可谓是才华横溢,才貌双全。
家庭
其诗清新亮丽,风格鲜明,是因为他早期的生活幸福,他有一妻三子,长子刘眉,次子刘含,老幺刘霜在文学上都颇有造诣。令人惋惜的他们的诗都失传,以至后人无法瞻仰其才华。
其妻许氏,也是出生于书香门第,虽在当时女子里才华横溢,但是丑闻连连,曾与寺里僧人有过奸情,刘方平离家四处游玩,便不问家里情况。以至于许氏愈加放肆,最后在偷会情人时跌在雪地里死去了。(选自《古今野史杂谈》)
作品评述
《送别》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以华亭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遗憾之情。
诗中描绘了华亭的美景,写道“华亭霁色满今朝”,表现了清晨时分的美丽景色。接着描述了云中的船帆,去向遥远的地方,“云里樯竿去转遥”,表达了被送离者离去的远方。
接下来的两句诗“莫怪山前深复浅,清淮一日两回潮”,表达了作者对离别时的内心波动。莫怪山前的景物时深时浅,这反映了离别时的矛盾心情,内心不禁波澜起伏。清淮的潮水一日两次涨落,象征了时间的流动,暗示了离别的不可阻挡。
整首诗以华亭为背景,通过描绘美景和运用寓意的手法,表达了离别的情感。诗词略带伤感,寄托着对离别的不舍之情,表达了人生离别不可避免的现实。
中文译文:
离送别出行,向远方驶去的船只在云中画出远方的轮廓。无需怪罪前方的山景时而深时浅,清淮河的潮汐则一天两次涨落。
诗意和赏析:
《送别》描绘了离别的情景,通过华亭的美景和船在云中航行的意象,刻画了离别的远方和别离时的内心波动。诗中的山景和潮汐以及时间的流动象征了离别的无法阻挡和时间的无情流逝。整首诗写意深远,既有对离别的伤感,又展现了人生不可避免的别离和时光的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