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临水送将归,身荫甘棠手挽衣。
不似塞垣来泣别,傍辕犹怯使君威。
作者介绍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诗词:《送程公明》
朝代:宋代
作者:李新
登山临水送将归,
身荫甘棠手挽衣。
不似塞垣来泣别,
傍辕犹怯使君威。
【中文译文】
登上山巅,俯瞰水榭,送别归程的公明。
身处甘棠树的荫凉中,手握着衣袖。
他不像在边塞相聚时那样哭别离,
而在马车旁,仍然对使君的威严感到胆怯。
【诗意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程公明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和对使君威严的敬畏之情。
首两句描绘了诗人与程公明分别时的情景。诗人站在山巅,远眺水榭,眼送程公明归程。诗人身处甘棠树的荫凉之下,一手挽着衣袖,表现出内心的忧伤和不舍之情。
接下来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程公明离别时的不同心境。诗人说,程公明来时是在边塞,彼时诗人和他一起泪别,情感激烈;而现在,程公明要离去,诗人在马车边,却对他的威严产生了一种胆怯之情。这种对使君威仪的敬畏,显现出诗人对程公明的崇敬和对边塞生活的畏惧。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离别的情景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程公明的深情厚意和对边塞生活的独特感受。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song-cheng-gong-mingt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