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纯粹守庆州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11 07:20:17诗人:苏轼 |  朝代: 宋代 |  17

才大古难用,论高常近迂。
君看赵魏老,乃为滕大夫。
浮云无根蒂,黄潦能须臾。
知经几成败,得见真贤愚。
羽旄照城阙,谈笑安边隅。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
诸郎更何事,折箠鞭其雏。
吾知邓平叔,不斗月支胡。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作品评述

《送范纯粹守庆州》是苏轼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才大古难用,论高常近迂。
君看赵魏老,乃为滕大夫。
浮云无根蒂,黄潦能须臾。
知经几成败,得见真贤愚。
羽旄照城阙,谈笑安边隅。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
诸郎更何事,折箠鞭其雏。
吾知邓平叔,不斗月支胡。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范纯粹的送别之情,同时展现了苏轼对人才和境遇的思考。

诗词的诗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才大古难用,论高常近迂:诗人认为才华横溢的人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重用,高论常常陷入迂腐的境地。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人才被埋没的遗憾。

2. 君看赵魏老,乃为滕大夫:这句话提到了赵魏和滕大夫,暗示了历史上被忽视的贤臣。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关注这些年迈的、经历丰富的人物,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启示。

3. 浮云无根蒂,黄潦能须臾:这两句表达了世事变幻无常的观念。浮云没有根基,黄潦(黄土)的存在只是短暂的。诗人通过这种描写,暗示人生的短暂和世间事物的虚幻,进而强调珍惜眼前的时光和人际关系。

4. 羽旄照城阙,谈笑安边隅:这句话描绘了诗人送别范纯粹时的场景,将范纯粹比作羽旄照耀官阙的使臣,而诗人自己则处于边境之地,与范纯粹谈笑安详。这句话抒发了诗人对范纯粹的敬佩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一种豁达和坦然。

5.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诸郎更何事,折箠鞭其雏:这几句描述了范纯粹年轻时的经历。范纯粹作为年轻的使臣,曾经艰难地降服了菟国(古代外族)的敌人,展示了他的英勇和才干。诗人通过这个故事,呼唤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

6. 吾知邓平叔,不斗月支胡:这句话提到了邓平叔,表达了对他的赞赏。邓平叔是古代历史上的一位贤臣,他不与月支胡(古代民族)争斗。这句话传达了诗人对和平、宽容和智慧的崇敬,呼吁人们以和睦的方式解决争端。

这首诗词主要通过对人才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苏轼对范纯粹的敬佩和送别之情。诗中提到了历史上被忽视的贤臣赵魏和滕大夫,呼吁人们关注那些经历丰富的长者,从他们身上获取智慧。诗人通过描绘世事变幻无常的形象,强调人生的短暂和珍惜眼前的时光。他将范纯粹比作羽旄照耀官阙的使臣,自己则处于边境之地,与范纯粹谈笑安详,表达了对范纯粹的敬佩和祝福,以及对自身境遇的豁达和坦然。诗中还提到了范纯粹年轻时的英勇事迹,呼唤更多年轻人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最后,诗人赞扬了邓平叔的智慧和和平之道,倡导以和睦的方式解决争端。

整体上,这首诗词既表达了对范纯粹的敬佩和送别之情,又通过范纯粹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反思了人才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通过对世事变幻无常、人生短暂和珍惜时光的描绘,诗人呼唤人们关注长者智慧、年轻人的奋斗和和平的智慧之道。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song-fan-chun-cui-shou-qing-zhou.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