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四十四首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7 18:11:08诗人:释师范 |  朝代: 宋代 |  20

冲开碧落松千尺,截断红尘水一溪。
饱食高眠人不到,日从东出又沉西。

作者介绍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復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爲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爲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颂古四十四首》是宋代释师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冲开碧落松千尺,
截断红尘水一溪。
饱食高眠人不到,
日从东出又沉西。

译文:
推开碧落之中的千尺松,
截断红尘中的一条溪。
饱食之后高枕不见人,
太阳从东方升起又西沉。

诗意: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松树和溪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纷扰尘世的厌倦和对宁静、深远的向往。诗中所描述的松树和溪水象征着宇宙万物中的永恒和沉淀,而红尘和日出日落则代表着繁忙的人世间的喧嚣和变迁。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首两句"冲开碧落松千尺,截断红尘水一溪"通过运用动词"冲开"和"截断",生动地描绘了松树和溪水的壮丽景象,突出了它们与纷扰尘世的对立。后两句"饱食高眠人不到,日从东出又沉西"则以简洁的语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于安宁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通过对松树和溪水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于纷繁世事的厌倦。诗中的"碧落"和"红尘"、"千尺松"和"水一溪"、"饱食高眠"和"日从东出又沉西"等对仗结构,给诗词增添了节奏感和音乐感,使整首诗具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这首诗词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超然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诗词中融入了佛教的哲理和禅意,体现了释师范作为一位佛教僧侣的独特视角和境界。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song-gu-si-shi-si-shouvzi.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