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奉议亳州判官四首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1:25:28诗人:陈师道 |  朝代: 宋代 |  10

吾友张文潜,君行乃其里。
当年钓游处,壮者或可指。
闻风起遐想,意作千古士。
不知尘土中,奴椎婢不齿。
胸中无一尘,笔下有百纸。
勿问见自知,未语君已憙。
与游今已後,行矣勿停轨。

作者介绍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作品评述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四首》是宋代陈师道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送别李奉议亳州判官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思念之情和对壮志未酬的遗憾。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吾友张文潜,君行乃其里。
当年钓游处,壮者或可指。
闻风起遐想,意作千古士。
不知尘土中,奴椎婢不齿。
胸中无一尘,笔下有百纸。
勿问见自知,未语君已憙。
与游今已后,行矣勿停轨。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友人离去来表达诗人的感情。诗中的“吾友张文潜”指的是离去的朋友李奉议,诗人对他的离去心存思念。诗人称他为“君行乃其里”,意味着他的离去使得这个地方失去了他的存在,也暗示了诗人对他的重要性和珍贵之情。

接着,诗人回忆起过去与李奉议一起垂钓游玩的场景,这些经历使得他们壮志满怀,可以指点江山。闻到风起,诗人的思绪也随之远离,想象着自己成为千古留名的士人。然而,诗人也感到无奈,他不知道李奉议在尘土之中的遭遇,不知道他是否受到奴役或轻蔑。

诗人自称“胸中无一尘”,表示自己内心纯洁无杂念。他在笔下有百纸,指的是自己有许多作品,有着丰富的文学创作。诗人说不要问他是否自信,因为他还没有与李奉议交流,但他的心中已经充满了喜悦。

最后,诗人告别李奉议,表示与他一同游玩的时光已经过去,他将继续前行,不停留在原地。这里的“行”可以理解为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停止前进。

整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思念之情、对友人的赞赏和珍视,同时也透露出对自己理想追求的坚定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通过深情的文字描绘了友情和壮志,展现了宋代士人的风貌和情感世界。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song-li-feng-yi-bo-zhou-pan-guan-si-shougrc.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