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严大夫之桂州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7:27:15诗人:张籍 |  朝代: 唐代 |  22

旌旆过湘潭,幽奇得遍探。
莎城百越北,行路九疑南。
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
听歌疑似曲,风俗自相谙。

作者介绍

张籍,字文昌,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授太常寺太祝。久之,迁祕书郎。韩愈荐为国子博士,歷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当时有名士皆与游,而愈贤重之。籍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仕终国子司业。诗集七卷,今编为五卷。

作品评述

《送严大夫之桂州》是唐代张籍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旌旆过湘潭,幽奇得遍探。
莎城百越北,行路九疑南。
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
听歌疑似曲,风俗自相谙。

诗意:
这首诗词是张籍送别严大夫前往桂州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严大夫的旅途,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思念之情。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观和地方特色,表达了桂州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并展示了当地人民对桂州的热爱和生活习俗。

赏析:
这首诗词以唐代的辞章风格表达了作者对严大夫的送别之情。首句"旌旆过湘潭,幽奇得遍探"描写了严大夫所经过的湘潭地区景色幽美而奇异,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莎城百越北,行路九疑南"则描绘了行程中经过的地方,莎城是指桂州的别称,百越是指桂州地区的民族,九疑则指桂州境内的九座山峰,通过这两句表达了严大夫行程的长途和多样性。

接下来的两句"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重点描绘了桂州的特色,桂州以丰富的桂花资源而闻名,也是养蚕产丝的重要地区。这里通过桂花和蚕丝的象征,表达了桂州富饶的土地和勤劳的人民。

最后两句"听歌疑似曲,风俗自相谙"则强调了桂州的风俗和文化。桂州的歌曲风格独特,听起来似曲非曲,表达了桂州人民独特的艺术才华和音乐文化。"风俗自相谙"则表达了桂州人民对自己风俗习惯的熟悉和传承。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旅途和地方特色,表达了对严大夫的送别之情,同时展示了桂州的美丽景色、丰饶土地和独特的风俗文化。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song-yan-da-fu-zhi-gui-zhou.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