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曾继先赴山阴路钤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5:20:37诗人:陈傅良 |  朝代: 宋代 |  16

胡髯白尽犹强饭,髀肉添多未跨鞍。
不向胡沙亲矢石,却来桥冢护衣冠。
归舟自此长相背,荐墨于今尚未乾。
只恐燕然他日事,独无名字可同刊。

作者介绍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送曾继先赴山阴路钤》是宋代陈傅良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胡髯白尽犹强饭,
髀肉添多未跨鞍。
不向胡沙亲矢石,
却来桥冢护衣冠。
归舟自此长相背,
荐墨于今尚未乾。
只恐燕然他日事,
独无名字可同刊。

译文:
胡须已经白得几乎没有剩余的颜色,但他的胃口依然旺盛,
腰身上的肉增加了不少,但还没有骑马的胆量。
他不愿亲近战乱的胡沙地,却来到桥上的坟冢保全自己的尊严。
从此以后,他的船只将与我渐行渐远,
他荐上的墨迹至今还没有干透。
我只担心将来的事情,
独自无法与他共同刊登名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忠诚而孤独的人物形象。诗人送别曾继先(曾继先应是一个朋友或同事),描述了他的胡须已经白得几乎没有剩余的颜色,但他的胃口依然旺盛,这表现了他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保持着坚强的生命力。但他的腰身上的肉增加了不少,却没有勇气骑马,这暗示着他在年岁渐长之际,逐渐失去了曾经的勇敢和冒险的精神。

诗中的“胡沙”指的是边塞的沙漠地带,象征着战乱和危险。曾继先选择不亲近这片战乱的土地,而是来到桥上的坟冢,保全自己的衣冠和尊严。这表明他更注重内心的品格和道义,不愿卷入纷争之中。

诗人描述了曾继先离开后的情景,他们的船只将逐渐远离,彼此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诗人提到曾继先荐上的墨迹至今还没有干透,暗示他的才华和精神仍然留存在世间,没有被岁月所消磨。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曾继先的担心和忧虑,他担心将来的事情,担心曾继先会面临困境和挑战,而自己却无法与他共同面对。独自无法与他共同刊登名字,象征着无法与他共同承担荣誉和责任。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忠诚、孤独和担忧的情感,通过描绘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对友谊、责任和尊严的思考与反思。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song-zeng-ji-xian-fu-shan-yin-lu-qian1eo.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