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归来日,西风万里秋。
锦衣天上客,红叶渡头舟。
把酒难为别,题诗更欲留。
明朝山水隔,何日是重游。
作者介绍
魏杞(1121—1184)南宋官员。字南夫,一字道弼,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移居明州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十二年进士。受经于明州赵敦临。以宗正少卿为金通问使,不辱使命,连擢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后出知平江府,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
魏杞的生平
魏杞,以祖恩补官。1142年(南宋绍兴十二年)进士,任余姚尉,后调泾县,罢无名科费,有能声,升大理寺主簿。后擢太傅寺主薄、宗正少卿。1163年(隆兴元年)出使金国,不辱使命,隆兴二年(1164),金兵南犯,以礼部尚书衔任金国通问使。十月至盱眙,金方拥兵攻淮,问宋使来意,欲求观国书,割商秦地及增输岁币20万等事,他一概不许。抵高邮时,金复索信使面议,又抗辞不挠。乾道元年(1165)至燕山,金主以国书不称臣而称侄大怒,绝其饮食。杞慷慨陈义,气劲词直,金主终以礼待。隆兴和议成,受孝宗褒奖,历任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次年罢相,后知平江府。终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归居鄞县小溪,人称碧溪先生。1184年(淳熙十一年)卒,追封鲁国公,谥文节,葬奉化溪口翠屏山,郑清之书神道碑,今存。
魏杞的纪念祠堂
魏杞的纪念祠堂位于鄞州区古林镇西边的蜃蛟村,一间破旧不堪的老屋前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太廉堂”三个字。虽然这匾已经是满目疮痍,但依稀还能够看出它的金光闪烁,显示它昔日的辉煌。
这里曾经是南宋著名丞相魏杞的纪念祠堂。老屋已经破旧不堪,但这块由皇帝亲赐并御书的三个金字“太廉堂”牌匾依然悬挂在门口。木柱两边还能依稀可辨一副对联:“两代公卿传世泽,协理朝纲扶宋室”。
“战战兢兢事一人,匡扶社稷演丝纶。洁如寒涧冰千尺,净若秋空月一轮。待漏金门伺五夜,中书决政坐重茵。太廉二字君王赐,清白芳傅奕叶孙。”这是宋朝名相史浩赠与魏杞的“太廉堂”诗。
魏杞的魏杞墓
宋淳熙十年(1184年)魏杞64岁时,因旧伤复发而卒。嘉泰年间,宋宁宗根据魏杞功绩赐谥文节,次年择葬于奉化飞凤山上,魏杞的后裔遂迁居蜃蛟魏家合族。每年清明,在蜃蛟魏家的历代子孙,还按例去奉化飞凤山庄祭扫祖墓,缅怀魏氏先贤。
作品评述
《送左彦武归乡》是宋代诗人魏杞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折桂归来日,西风万里秋。
锦衣天上客,红叶渡头舟。
把酒难为别,题诗更欲留。
明朝山水隔,何日是重游。
译文:
在折桂之役获胜归来的日子里,秋风吹过万里草原。
身着锦衣的宾客在天空中飞行,红叶飘落在渡口的小舟上。
临别时难以舍弃美酒,更想题下诗句留下回忆。
明天的早晨,山水将会隔离我们,何时才能再次重游?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离别的场景,送行者与归乡的宾客告别。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示了离别之情和对重逢的渴望。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西风吹拂着广袤的草原,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这种景象与离别的情感相呼应,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
接着,诗人以锦衣天上客的形象描绘归乡的宾客,给人一种超然尘世的感觉。红叶飘落在渡口的舟上,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
在离别时,诗人难以割舍美酒,更想通过题诗的方式留下深刻的印记。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以及对归乡者的美好祝福。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重逢的渴望。明天的早晨,山水将会隔离彼此,诗人不禁问道,何时才能再次相聚,重游往日的美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重逢的向往。它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人们在离别中寻求快乐和美好的一面。这首诗既有离愁别绪的情感体验,又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给人一种深思和共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