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列歌锺,多惭不如古。
却羡木兰花,曾见霓裳舞。
作者介绍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歷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着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爲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作品评述
《苏州十咏其二·木兰堂》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苏州木兰堂的景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木兰花的羡慕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堂上列歌锺,多惭不如古。
却羡木兰花,曾见霓裳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州木兰堂为背景,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文化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惋惜之情。
首句“堂上列歌锺,多惭不如古。”表明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之情。在古代,堂上的歌舞表演是一种文化盛宴,而现在的歌舞锺鼓则显得相形见绌,作者因此感到惭愧。这句话也暗示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对现代文化的失望。
接下来的两句“却羡木兰花,曾见霓裳舞。”表达了作者对木兰花的羡慕之情。木兰花是一种美丽的花卉,而霓裳舞则是古代宫廷舞蹈的代表。作者曾经亲眼见过霓裳舞的表演,对这种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向往和羡慕之情。通过对木兰花和霓裳舞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苏州木兰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现实的失望之情。同时,通过对木兰花和霓裳舞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艺术的向往和羡慕之情。这首诗词展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文化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