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雷峰塔南山小景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5:06:43诗人:毛滂 |  朝代: 宋代 |  7

钱塘门外西湖西,万松深处古招提。
孤塔昂昂据要会,湖光滟滟明岩扉。
道人安禅日卓午,寺外湖船沸箫鼓。
静者习静厌纷喧,游者趋欢穷旦暮。
非喧非寂彼何人,孤山诗朋良独清。
世间名利不到耳,长与梅花作主盟。
嗟我於此无一得,曾向峰前留行迹。
天涯暮景盍归来,坐对此图三太息。

作者介绍

毛滂(一○六○~?)字泽民,号东堂居士,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以父荫入仕,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官郢州长寿尉。哲宗元祐中,爲杭州司法参军,移饶州。绍圣四年(一○九七),知武康县。徽宗崇宁初,召爲删定官(《苏轼诗集》卷三一施元之注)。政和四年(一一一四),以祠部员外郎知秀州。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尚存世。事见《东堂集》有关诗文。有《东堂集》六卷,诗四卷,书简二卷,乐府二卷及《东堂词》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东堂集》十卷,其中诗四卷。 毛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他书,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题雷峰塔南山小景》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毛滂。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题雷峰塔南山小景》
钱塘门外西湖西,
万松深处古招提。
孤塔昂昂据要会,
湖光滟滟明岩扉。

道人安禅日卓午,
寺外湖船沸箫鼓。
静者习静厌纷喧,
游者趋欢穷旦暮。

非喧非寂彼何人,
孤山诗朋良独清。
世间名利不到耳,
长与梅花作主盟。

嗟我於此无一得,
曾向峰前留行迹。
天涯暮景盍归来,
坐对此图三太息。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西湖雷峰塔南山的景色。诗人首先描述了钱塘门外西湖的景色,湖水边上有一座孤立的高塔,塔顶屹立在要地之上,湖光映照下,塔门明亮如岩石的大门。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寺庙外的湖船上箫声和鼓声,以及来往游人的热闹喧嚣。

然而,诗人自称为安禅的道人,喜欢静谧,对喧嚣感到厌烦。与此相对应的是,那些游人则追逐快乐,纷纷趋向欢乐,日复一日。

诗人认为那些既不喧嚣又不寂静的人,像他一样独自清静。他们不被世间的名利所动,与梅花结为知己。

最后,诗人感叹自己在这里一无所得,只能留下自己的足迹。当他在远方看到这幅画面时,他坐下来,对着画面发出三声叹息,表示自己对这个美景的赞叹和感叹。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雷峰塔南山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喧嚣与宁静的对比,以及对纷扰世俗和追求内心安宁的思考。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对比,呈现了一种宁静与热闹的对立,以及作者自身的情感与境遇。

诗人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对纷繁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清静的向往。他将自己与那些在喧嚣中追逐欢乐的游人区分开来,认为自己与孤山、梅花更为相伴,更有共鸣。这种思考和表达体现了宋代文人士人生观的一面,注重内心的宁静与真实,对世俗名利持有一定的冷淡态度。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基础,通过对景物的审美和对人物的思考,传达了诗人对宁静与追求真实的思考和表达。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于这首诗的赏析已经结束。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提问。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ti-lei-feng-ta-nan-shan-xiao-jingz1t.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