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灵铸柱垂英烈,手执干戈征百越。
诞今铸柱庇黔黎,指画风雷开五溪。
五溪之险不足恃,我旅争登若平地。
五溪之众不足平,我师轻蹑如春冰。
溪人畏威思纳质,弃污归明求立誓。
誓山川兮告鬼神,保子孙兮千万春。
作者介绍
李宏皋,正确的名字应该是李弘臬(见《复溪州铜柱记》铭文)( ? - 951),五代十国时南楚国官员、学士,官至尚书左仆射,御史大夫,上柱国。李弘臬系长沙人。南楚王马殷当国时,为营道令,迁都统掌书记。后为南楚文昭王马希范所置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授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
李宏皋的溪州铜柱
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溪州刺史彭士愁引锦、溪、奖州“苗蛮”起义攻南楚,马希范命刘勍、廖匡齐率兵往攻。次年,彭士愁归降,南楚五立铜柱于溪州,李弘臬受命撰《复溪州铜柱记》,镌刻于柱上。940年(后晋天福五年),马希范和溪州刺史彭士愁协议罢兵,计划设立铜柱为划分疆界的标志,从此各守疆土互不进犯。李宏臬奉命撰写柱文共2000余宇,以流畅的辞语,真挚的感情,生动地反映出各族百姓渴求安定和平的美好愿望。柱文镌刻于用2500公斤铜铸成的铜柱上,这就是至今仍屹立于湘西王村芙蓉镇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
李宏皋的李宏皋之死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希范死,诸弟争立。李弘臬和都指挥使刘彦瑫等拥立马希广。后汉乾祐二年(949),其兄马希萼在南唐支持下,举兵衡州,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攻陷长沙,夺取王位。希广遇害,李弘臬亦被杀。
李弘臬被杀,作所诗词至今仅存一首《题桃源》。
李宏皋的才华横溢
李弘臬年少时即工于作诗,和父亲李善夷、弟弟李弘节俱有诗名。李弘节也是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文思才识都不在李弘臬之下。后唐同光初年,唐庄宗赐给马殷数百匹战马,马殷嘱李弘臬起草谢表。李弘臬拟出一句“马有旋风之队”后,突然文思艰涩,作不出下旬,便问在旁边的李弘节说:“可以用旋风之队来形容马阵,但应该怎样来比喻军营呢?”李弘节随口回答:“你没听说过军有偃月之营吗?”李弘臬欣然提笔云:“寻当偃月之营,摆作旋风之队。”谢表撰成后,马殷大加称赞,李弘节的名声由此远扬。
作品评述
《铜柱辞》是唐代李宏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招灵铸柱垂英烈,
手执干戈征百越。
诞今铸柱庇黔黎,
指画风雷开五溪。
五溪之险不足恃,
我旅争登若平地。
五溪之众不足平,
我师轻蹑如春冰。
溪人畏威思纳质,
弃污归明求立誓。
誓山川兮告鬼神,
保子孙兮千万春。
这首诗词表达了铸造铜柱的背景和含义,以及对国家和子孙后代的祈愿。
诗词的意境主要围绕着"铜柱"展开,铜柱被塑造成一个象征英烈和国家安定的象征物。诗词开头描述了铜柱的铸造过程,通过招灵来祈求神灵的保佑。接下来,诗人描述自己手持干戈,率领军队征服百越,将这个英勇事迹铭刻在铜柱上,以庇护黔黎(指南方的百越地区)。
诗中提到的"五溪"是指地势险峻的地方,暗喻国家面临的艰难困境。然而,作者自信地表示,自己的军队能够像行走在平地上一样轻松地攀登险峻之地,战胜困难。作者将自己的军队比喻为春天的冰,轻盈而坚固。
在五溪的居民面前,作者展现了自己的威严和力量,希望他们能够顺从并归附。他们被要求抛弃污浊、归向光明,并发下立誓。作者呼唤山川和鬼神作为见证,并祈求他们保佑子孙后代,在未来的千万个春天里享有安宁和繁荣。
整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子孙繁荣的期望和祈愿。通过铜柱这一象征物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豪情壮志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国家和子孙后代的深深关怀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