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前蔽日多高树,竹下添池有小渠。
山客野僧归去后,晚凉移案独临书。
作者介绍
裴夷直,唐诗人。字礼卿。吴(今苏州)人,郡望河东(今山西永济)。宪宗元和十年(815)登进士第,任右拾遗。
裴夷直的生平
大和八年(834),王质出任宣歙观察使,召夷直与刘蕡、赵晰等从事,皆一代名流。文宗时,入朝为左司、吏部两员外郎,迁中书舍人。武宗立,出为杭州刺史,又贬为驩州司户参军。宣宗时,历任江、华二州刺史,后又复入为兵部郎中。大中十年(856)授苏州刺史,次年转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官终散骑常侍。夷直有诗名,其诗多为绝句,内容以感怀酬赠之作为多。《全唐诗》录存其《献岁书情》、《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观淬龙泉剑》等诗五十七首,编为一卷。《全唐诗外编》补诗一首,《全唐文》录存其文一篇。
作品评述
《晚凉》是唐代诗人裴夷直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檐前蔽日多高树,
竹下添池有小渠。
山客野僧归去后,
晚凉移案独临书。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晚凉的景象。在屋檐前,高大的树木遮住了太阳,竹林下边增添了一座小池塘和一条细小的水渠。山间的客人和野外的僧人已经离去,晚凉时分,作者独自将书桌移至窗前,静静地坐下来写作。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静谧而凉爽的夜晚景象,呈现出一种宁静和思索的氛围。首句"檐前蔽日多高树"描绘了树木高耸的景象,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也暗示了作者在炎热的夏日中寻求凉爽的遮荫之地。第二句"竹下添池有小渠"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水渠的存在增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第三句"山客野僧归去后"暗示了外界的喧嚣已经消散,只有寂静的晚凉留下。最后一句"晚凉移案独临书"表现了作者在安静的晚间,将书桌移至窗前,独自静坐,沉浸于书写中的思考和寂静之中。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作者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为线索,表达了对宁静、凉爽和思考的追求。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具体形象,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宁静、凉爽的氛围中,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生活中静谧时刻和内心反思的思考。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精确的描写语言,传达了一种平和、深沉的情感,给人以清凉和宁静的感受,展示了唐代诗人的独特审美观和对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