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声高内史,国望凛水翁。
生长圣门学,周旋前辈风。
人才须用旧,士论雅期公。
不见朝宣室,秋山必一宫。
作者介绍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巖尉。歷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挽潘德夫左司》是宋代孙应时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家声高内史,
国望凛水翁。
生长圣门学,
周旋前辈风。
人才须用旧,
士论雅期公。
不见朝宣室,
秋山必一宫。
诗意:
这首诗词以悼念潘德夫左司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了潘德夫担任高级官职的家世声望和他在国家中的威望。他在学术上的成长与他周围前辈的风范相得益彰。作者认为人才应该受到前辈的启发和引领,士人的品德应当高雅,以符合公共期望。然而,尽管潘德夫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他却没有机会在朝廷中展示自己,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潘德夫未能得到官方认可的遗憾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潘德夫的赞颂和悼念,展示了作者对友谊和人才的珍视。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具艺术感。通过描绘潘德夫的家声和国望,诗人彰显了他的高贵身份和功绩。同时,作者通过将潘德夫的学术成就与前辈的风范相对照,表达了对前辈教诲的推崇和尊重。
诗词最后两句"不见朝宣室,秋山必一宫"以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潘德夫的无尽惋惜。这两句意味着尽管潘德夫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但他的品质和才华将永远在学术界闪耀,就像秋天的山一样高耸不朽。整首诗以悼念之情为主线,展示了孙应时对潘德夫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社会体制和人才选拔方式的思考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