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11:10:53诗人:仲殊 |  朝代: 宋代 |  体裁: 望江南 |  17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
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
车马溢瀛洲。
人散后,茧馆喜绸缪。
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
立马看风流。

作者介绍

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

仲殊的作品风格

  苏轼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稗海》本《志林》卷11)。其诗散见诸家笔记,如《京口怀古》、《润州》等诗,雄放而有情致,颇具唐人佳境。仲殊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有些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如〔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等,被誉为“篇篇奇丽,字字清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更多的词带有苏轼超迈横绝的作风,这在他登临怀古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如〔金蕉叶〕“六朝遗恨连江表,都分付,倚楼吟啸”,〔定风波〕“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都于壮丽空阔的景物描绘中寄寓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超旷的胸襟。此外,如〔南柯子〕写“六和塔”,〔柳梢青〕写“天涯”、“行人”,也都显得清新洒脱。所以苏轼说他“胸中无一毫发事”(《志林》卷11),“通脱无所着”(《东坡后集》卷一《破琴诗引》)。至于仲殊的一些吟咏花草的词,却既无寄托,又乏风韵。

仲殊的文学成就

  苏轼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稗海》本《志林》卷11)。其诗散见诸家笔记,如《京口怀古》、《润州》等诗,雄放而有情致,颇具唐人佳境。仲殊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有些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如〔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等,被誉为“篇篇奇丽,字字清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更多的词带有苏轼超迈横绝的作风,这在他登临怀古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如〔金蕉叶〕“六朝遗恨连江表,都分付,倚楼吟啸”,〔定风波〕“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都于壮丽空阔的景物描绘中寄寓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超旷的胸襟。此外,如〔南柯子〕写“六和塔",〔柳梢青〕写"天涯"、“行人”,也都显得清新洒脱。所以苏轼说他“胸中无一毫发事”(《志林》卷11),“通脱无所着”(《东坡后集》卷一《破琴诗引》)。至于仲殊的一些吟咏花草的词,却既无寄托,又乏风韵。

  仲殊有词1卷,名《宝月集》,早已失传。近人赵万里辑《宝月集》1卷共46首,断句七,《全宋词》据以收录时,有所增补。《全宋词补辑》又新补22首。

作品评述

《望江南》是宋代文人仲殊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
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
车马溢瀛洲。
人散后,茧馆喜绸缪。
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
立马看风流。

诗意:
《望江南》描绘了一个赞美成都的场景。诗人通过描写成都的景色和人文风情,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和向往之情。诗中融入了蚕桑产业的元素,以及夜晚的娱乐活动和热闹的场景,展现了繁华和欢乐的一面。诗人通过描绘柳叶和桑条的柔软,表达了对这里人文环境的赞美和羡慕。

赏析:
《望江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成都的繁荣景象和独特韵味。首句“成都好,蚕市趁遨游”表达了诗人对成都的喜爱之情,蚕桑产业是成都的一大特色,也是当时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诗中的“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描绘了夜晚的热闹场景,人们在游玩中享受音乐、灯火和红楼的欢乐。接着,“车马溢瀛洲”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车马往来于繁华的街道上,犹如海洋一般繁忙。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人们离开之后的茧馆活动,以及对柳叶和桑条柔软之美的赞美。最后一句“立马看风流”表达了诗人在这繁华欢乐的场景中感受到的风流人物和风情万种的意境。

整首诗以绚丽的词藻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成都的繁华景象,充满了喜悦和向往之情。诗中融入了丝绸文化和夜生活的元素,给人以欢乐和愉悦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成都这座城市的深深眷恋和赞美。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wang-jiang-nanpn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