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秋亦佳,霜树风更落。
阴晴卷复舒,气象今非昨。
功名等浮云,文字悬高阁。
胜扫胸中奇,还将贮丘壑。
作者介绍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五石·阴壑》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诗中写道:“春山秋亦佳,霜树风更落。”这两句描绘了春山和秋天的美景,春山秋景都很美丽。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诗人抒发了对光阴流逝的感叹。
接着诗句“阴晴卷复舒,气象今非昨。”表达了天气的变幻无常,气象多变。这种变化也象征着社会和人生的变迁,暗示着时光流转,物是人非。
诗中还有“功名等浮云,文字悬高阁。”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他认为功名只是虚幻的云烟,文字也只是悬挂在高阁上的工具,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最后两句“胜扫胸中奇,还将贮丘壑。”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壮志和对自然的向往。他将自己胸中的奇思妙想比作胜景,表示自己要将这些美好留存,永远存放在心中。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变幻的气象和表达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同时,诗中融入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内心壮志的表达,使诗意更加丰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