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庙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6:50:17诗人:李廌 |  朝代: 宋代 |  26

烈士可庙食,么麽可悲夫。
誓心报荆郢,忍耻适江吴。
功成期牖下,旋闻赐属镂。
楚邦乃怨耦,宿愤向已摅。
涛江厌波神,魂魄游故都。
存亡两陈迹,无用愧包胥。

作者介绍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巖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爲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爲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八卷,其中诗四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伍子胥庙

烈士可庙食,么麽可悲夫。
誓心报荆郢,忍耻适江吴。
功成期牖下,旋闻赐属镂。
楚邦乃怨耦,宿愤向已摅。
涛江厌波神,魂魄游故都。
存亡两陈迹,无用愧包胥。

【中文译文】
伍子胥庙

烈士应受供奉,为何令人悲伤?
发誓要报荆州和郢都的仇恨,忍辱适应江南的吴国。
功业完成时期,突然听闻赐予庙宇的雕刻。
楚国的人民仍然怨恨交加,积怨已经发泄。
涛江上的波浪已经厌倦了迎接神明,英灵的魂魄飘游故都。
存亡两个朝代的痕迹,包胥再也没有用武之地感到愧疚。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李廌创作的《伍子胥庙》。诗中以伍子胥为主题,表达了对忠诚烈士的赞颂和对楚国的忧思。

首先,诗人称赞了烈士伍子胥的伟大成就。他以报效家国为誓心,忍辱负重,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不惜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处境。他的功业建立了荆州和郢都,为楚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尽管伍子胥的功绩已经显著,楚国人民却仍然怀有怨恨。他们对伍子胥的宿愤难以平息,无法释怀过去的不满和仇恨。

诗中的“涛江”和“故都”暗示了伍子胥的离去和他的魂魄在世间游荡。涛江厌倦了波涛,象征着伍子胥的英灵已经在江水中漂泊了很久。他的魂魄游荡在故都,意味着他对楚国历史的思念和对自己事业的无尽关怀。

最后两句“存亡两陈迹,无用愧包胥”表达了诗人对伍子胥的称赞和自责。伍子胥虽然建立了辉煌的功业,但当他看到楚国陷入存亡之际的局面时,他感到自己无法再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对此感到愧疚和无奈。

这首诗词通过对伍子胥的歌颂,描绘了一个忠诚而伟大的烈士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楚国历史的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整首诗情感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李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wu-zi-xu-miao.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