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二)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28 21:46:04诗人:张伯端 |  朝代: 宋代 |  体裁: 西江月 |  23

本自无生无灭,强将生灭区分。
只如罪福亦何根。
妙体何曾增损。
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分。
今朝磨莹照乾坤。
万象超然难隐。

作者介绍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诚,号紫阳真人,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游歷四方。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应陆诜辟爲四川节度制置使安抚司参议。传说曾遇异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秘。八年,着《悟真篇》八十一章(《悟真篇》自序)。元丰中留偈而逝。事见《悟真篇注疏》附《直指详说·张真人本末》。《嘉定赤城志》卷三五有传。 张伯端诗,以影印明正统刊《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悟真篇》五卷本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悟真篇注疏》(简称注疏本),《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简称拾遗),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诗词:《西江月(二)》
朝代:宋代
作者:张伯端

本自无生无灭,
强将生灭区分。
只如罪福亦何根。
妙体何曾增损。

我有一轮明镜,
从来只为蒙分。
今朝磨莹照乾坤。
万象超然难隐。

中文译文:
本来就没有生与灭,
强行区分生与灭。
就像罪与福也没有根源,
妙体从未增减。

我拥有一面明镜,
一直被蒙上了尘埃。
今天清理明镜照亮天地,
万象都显现出来,无法隐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世间事物的超脱与洞察。诗中的"本自无生无灭"意味着生死和存在本身并不存在,只是人为地将其区分开来。作者认为人们对于生与灭、罪与福等概念的界定是主观的,没有固定的根源。同样,作者指出"妙体",即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并不会因为人们的认知而增添或减损。

接着,诗人引用"明镜"的比喻,表达自己拥有一面明亮的镜子,但这面镜子一直被尘埃所蒙蔽,无法显现出真实的景象。然而,在今天,诗人决定将镜子擦拭干净,让它照亮整个天地。这里的"明镜"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心灵或洞察力,而清理镜子的行为则代表诗人对世界的觉醒和领悟。当镜子变得清澈透明时,万象都会超然显现,无法被隐藏。

整首诗意蕴含深邃而超脱的思考,表达了对人世间事物本质的探索和对真实存在的渴望。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诗人揭示了超越表象和人为区分的真理,并表达了自己对于洞察真相的追求。这首诗词在形式上简练而含蓄,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与启迪。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xi-jiang-yue-er.html

相关文章

每日一诗

许待制挽词
楼钥
蚤擅文章价,名公屡品题。碑铭摹谏省,丘壑访愚溪。得句追飞兔,摛毫走怒猊。遗编闻好在,后学仰筌蹄。
诗词赏析 >

每日成语

郢匠挥斤
比喻纯熟、高超的技艺。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