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十二之二)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6:52:36诗人:张伯端 |  朝代: 宋代 |  体裁: 西江月 |  10

此道至神至圣,忧君分薄难消。
调和铅汞不终朝。
早睹玄珠形兆。
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居朝。
工夫容易药非遥。
说破人须失笑。

作者介绍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诚,号紫阳真人,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游歷四方。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应陆诜辟爲四川节度制置使安抚司参议。传说曾遇异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秘。八年,着《悟真篇》八十一章(《悟真篇》自序)。元丰中留偈而逝。事见《悟真篇注疏》附《直指详说·张真人本末》。《嘉定赤城志》卷三五有传。 张伯端诗,以影印明正统刊《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悟真篇》五卷本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悟真篇注疏》(简称注疏本),《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简称拾遗),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西江月(十二之二)》是宋代张伯端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西江月(十二之二)

此道至神至圣,
忧君分薄难消。
调和铅汞不终朝。
早睹玄珠形兆。

志士若能修炼,
何妨在市居朝。
工夫容易药非遥。
说破人须失笑。

中文译文:

这条道路至高无上,
为君忧虑难消除。
调和铅汞的功夫不会持续一整天。
早早地看到玄珠的形迹。

如果志士能够修炼,
又何妨在尘世中仕途。
修行虽然不容易,但药物并不遥远。
一旦道理被揭示,人们只能失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修行之道的思考和理解。诗中的"此道至神至圣"指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修行之道,超越尘世的凡俗,与神圣接近。作者忧虑君主对修行之道的理解和实践不够深入,分心于俗务之中,难以真正领悟其深意。

"调和铅汞不终朝"这句意味深长,可能是指修行者需要不断调整和平衡自身的阴阳气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铅和汞分别象征阴和阳的属性,调和二者则需要时间和努力。

"早睹玄珠形兆"表达了作者对修行者能够早日领悟并见证到神秘玄珠的迹象的期望和祝愿。玄珠象征修行者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境地,早日领悟其中的奥义和真谛。

接下来的几句中,作者鼓励志士(指希望修行的人)可以在市井之中修行,暗示修行并非只有隐居山林才能实现,任何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修行之道。

"工夫容易药非遥"表明修行虽然不容易,但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有恒心和努力,就能够获得成功。修行的过程可能艰辛,但并非无法企及。

最后一句"说破人须失笑"则暗含修行之道难以用言语完全诠释和解释,只有真正领悟者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其他人则只能感到困惑和失笑。

整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修行之道的思考和启示,鼓励人们在尘世中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以及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安宁和平衡。它深邃而富有启发性,引发人们对修行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xi-jiang-yue-shi-er-zhi-er.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