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云跻绝磴,倚竹破苍苔。
冻涩冰帘卷,尘侵佛阁摧。
僧残无给侍,墨妙杂舆台。
就使匆匆去,犹胜不一来。
作者介绍
李流谦(一一二三~一一七六),字无变,号澹斋,德阳(今属四川)人。良臣子。高宗绍兴中以父荫补将仕郎,授成都灵泉尉,秩满,调雅州教授。虞允文宣抚蜀,招置幕下。寻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出通判潼州府。孝宗淳熙三年卒,年五十四。遗着由子廉榘编次爲《澹斋集》八十九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八卷(其中诗八卷)。事见本集附录其兄益谦所撰《行状》及子廉榘《跋澹斋集后》。 李流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澹斋集》爲底本。另从《永乐大典》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下岩》是宋代诗人李流谦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攀登崖岩,踏破青苔倚靠在竹子上。寒冷刺骨的冰帘被风卷起,尘土侵蚀着佛阁摧毁。僧人已经离去,没有人在这里侍奉,墨迹与奇妙的庙宇杂乱交织。即使匆匆离去,也胜过不曾来过。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攀登崖岩的景象,岩石上长满了青苔,他靠在竹子上休憩。寒冷的冰帘被风吹卷,尘土侵蚀着佛阁,表现出岁月的无情和时间的流转。僧人已经离去,庙宇中静悄悄的,只有墨迹和奇妙的庙宇交织在一起。诗人通过描绘这样的景象,表达了对短暂而无常的事物的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和人事易逝的感慨。
赏析:
《下岩》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水景色,并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及世事的感慨。诗中的"下岩"意味着攀登崖岩的动作,这一动作将人与自然景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诗人通过描绘冰帘、青苔等自然景物,以及庙宇和僧人的离去,表达了兴衰易逝的人世间的无常和变幻,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诗中的"僧残无给侍"表明僧人已经离去,庙宇荒凉,这种景象增加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易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墨妙杂舆台"的描写,将墨迹与奇妙的庙宇联系在一起,展现了文化与自然的交融。"就使匆匆去,犹胜不一来"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时光的珍惜,以及对人生中瞬间美好的追求。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自然景物和人事变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它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珍惜当下、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