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25 14:43:05诗人:汪藻 |  朝代: 宋代 |  体裁: 小重山 |  33

月下潮生红蓼汀。
浅霞都敛尽,四山青。
柳梢风急堕流萤。
随波处,点点乱寒星。
别语寄丁宁。
如今能间隔,几长亭。
夜来秋气入银屏。
梧桐雨,还恨不同听。

作者介绍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徽宗亲制“居臣庆会阁诗”,下令群臣献诗,汪藻一人独领风骚,与胡伸俱有文名,时称“江左二宝”。素与王黼不和,提点江州太平观,终黼之世均不得用。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绍兴元年(1131),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今属浙江),后知抚(今属江西)、徽(今安徽歙县)、泉(今属福建)、宣等州。绍兴十三年(1143)罢职居永州(今属湖南),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赠端明殿学士。为官清廉,“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全宋词》录其词4首。

汪藻的文学创作

  汪藻早年曾向徐俯学诗,中年以后又拜韩驹为师,然而,他的诗却不沾江西诗派习气而近似苏轼。诗作多触及时事,寄兴深远。如《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中:“百年淮海地,回首复成非”、“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只今衰泪眼,那得向君开”,郁愤至深,似得力于杜甫。《桃源行》一首,于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同题之后,别开生面。“那知平地有青春,只属寻常避世人”,足见其立意新颖。写景诗如《春日》,也曾传诵一时。

  汪藻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孙觌序其集时推重他为大手笔,说他“闳丽精深,杰然视天下”。宋高宗把自用的白团扇赏赐给他,并亲书赠以“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

作品评述

《小重山》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汪藻。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月下潮生红蓼汀。
浅霞都敛尽,四山青。
柳梢风急堕流萤。
随波处,点点乱寒星。
别语寄丁宁。
如今能间隔,几长亭。
夜来秋气入银屏。
梧桐雨,还恨不同听。

诗意:
这首诗以夜晚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的小重山。诗人描述了红蓼汀上涨潮的景象,浅霞已经散尽,四周的山峦呈现出青色。在风中,柳枝摇曳,流萤如雨般飞舞。它们随波漂浮,点点星光闪烁,映照在寒冷的夜空中,营造出一种凌乱的美。诗人将自己的思念和寄语寄托给了丁宁,表达了对别离时的思念之情。如今,诗人只能在几座长亭之间漫游,无法亲自到达目的地。夜晚来临,秋气进入了银屏,梧桐树上的雨滴在寂静中滴落。诗人仍然遗憾不能与丁宁共赏这美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通过对月光下小重山的描绘,诗人创造了一种寂静和凌乱交织的氛围。红蓼汀上涨的潮水、四周青色的山峦,以及风中飘舞的柳枝和流萤,形象地展示了夜晚的美丽和神秘。诗人通过点点星光的描绘,给人以无边无际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对远方和思念的情感。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寄托给丁宁,表达了对别离时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与丁宁无法共赏美景的遗憾和失落,增加了诗篇的情感层次。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丰富的景象,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xiao-zhong-shanq9a.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