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4:23:57诗人:窦巩 |  朝代: 唐代 |  17

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点夕阳收。
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

作者介绍

窦巩,字友封,登元和进士。累辟幕府,入拜侍御史,转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淛东,奏为副使,又从镇武昌,归京师卒。巩雅裕,有名于时。平居与人言,若不出口,世称嗫嚅翁。白居易编次往还诗尤长者,号《元白往还集》,巩亦与焉。诗三十九首。

作品评述

《寻道者所隐不遇》(又名《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是唐代窦巩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篱外涓涓涧水流,
槿花半点夕阳收。
欲题名字知相访,
又恐芭蕉不奈秋。

译文:
篱外细细的涧水流淌,
槿花在夕阳的余辉中渐渐凋零。
我想题上名字以示相访,
但又担心芭蕉树无法承受秋天的凄凉。

诗意: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寻道者的心境和遭遇。诗人呈现了篱外细细的涧水流淌的景象,以及夕阳余辉中渐渐凋零的槿花。寻道者想要题上自己的名字,以表示自己的身份并寻找隐者,但他又担心自己的存在会干扰芭蕉树在秋天的凄凉时刻。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寻道者内心的纠结和矛盾。篱外的涧水流淌和凋零的槿花都是自然景象的象征,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诗人表达了寻道者的孤独和迷茫。寻道者渴望与隐者相会,但又担心自己的存在会破坏秋天的宁静。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犹豫使得诗词充满了哲思和诗意。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寻道者的心境和遭遇,诗人传达了对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以及对于隐逸生活和自然之美的向往。这首诗词在唐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思。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xun-dao-zhe-suo-yin-bu-yu-yi-zuo-yu-gu-shi-ti.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