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玲珑花竹闲,已将心印出人间。
家家门外长安道,何处相逢是宝山。
弥天释子本高情,往往山中独自行。
莫怪狂人游楚国,莲花只在淤泥生。
作者介绍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长于歌诗,性好诙谐。尝为韩滉节度判官,与柳浑、李泌善。浑辅政,以校书徴。泌为相,稍迁着作郎。悒悒不乐,求归,坐诗语调嚯,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集二十卷,今编诗四卷。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长于歌诗,性好诙谐,尝为韩滉节度判官,与柳浑、李泌善。浑辅政,以校书徴,泌为相,稍迁着作郎。悒悒不乐,求归,坐诗语调嚯,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集二十卷,今编诗四卷。
作品评述
《寻僧二首》是唐代诗人顾况所作的一首诗。下面是我给出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寻寺两首
方丈中有精美的花朵和竹子,已经铭刻在人间。每家门外都是长安的道路,何处相逢便是宝山。弥天的释子本是高尚的情操,常常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要怪疯狂的人在楚国游荡,莲花只在淤泥中生长。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述寻找僧人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和高尚情操的追求。诗中通过描绘方丈中的美丽花竹以及长安的道路,表达了诗人心灵的印记已经体现在人间。而在寻找的过程中,诗人展现了对高尚情操的向往,以及在山中行走的孤独与自由。最后,诗人还用莲花的生长环境来比喻高尚的情操只会在困境中才能生长,进一步强调了对美好与高尚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和高尚情操的追求。通过对方丈、长安道路和山中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敏感和对自由的追求。诗中还通过对莲花的比喻,展示了对高尚情操在困境中成长的理解。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又表达了对真理和精神的崇尚。其诗意深远,意境优美。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xun-seng-er-shou1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