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陇山人文父后,心闲身健两谁如。
玉函经外传奇诀,画戟门前创隐居。
入鼎灵丹黄似橘,隔墙凡境臭如帤。
何时再到高柟下,倚遍清阴听道书。
作者介绍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杨山人草堂》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九陇山人文父后,
心闲身健两谁如。
玉函经外传奇诀,
画戟门前创隐居。
入鼎灵丹黄似橘,
隔墙凡境臭如帤。
何时再到高柟下,
倚遍清阴听道书。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杨山人草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中通过对杨山人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自由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隐居生活为主题,通过对杨山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对闲适自在的向往。以下是对每个句子的赏析:
1. "九陇山人文父后,":九陇山指的是杨山人所在的地方,文父后意味着在祖先之后继承了他们的文化传统。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杨山人的敬仰之情。
2. "心闲身健两谁如。":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杨山人内心宁静和身体健康的赞美,并暗示了自己也向往这种境界。
3. "玉函经外传奇诀,":玉函指的是珍贵的书籍,传奇诀指的是其中珍贵的秘密。这句表达了杨山人广博的学识和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4. "画戟门前创隐居。":画戟是一种装饰性的兵器,这句描述了杨山人在门前装饰了一把画戟,象征他的隐居生活。
5. "入鼎灵丹黄似橘,":鼎是古代炊具,灵丹指的是仙丹,黄似橘指的是颜色如橘子一样黄。这句表达了杨山人在草堂中炼制神奇丹药的情景,突出了他在隐居中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
6. "隔墙凡境臭如帤。":隔墙指的是杨山人的隐居之处,帤是一种香气。这句描述了杨山人的隐居环境香气扑鼻,与尘世间的平凡景物相比,显得格外清香。
7. "何时再到高柟下,":高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这句表达了作者再次到杨山人的草堂下,寻求他的指导和教诲的心愿。
8. "倚遍清阴听道书。":这句表达了作者在高柟下靠着树荫,专心聆听杨山人的教诲和传授的心情。诗词以此句结尾,给人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杨山人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自由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作者对杨山人和隐居生活的景仰和向往,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珍视。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深邃的隐居图景,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