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17:08:45诗人:张祜 |  朝代: 唐代 |  26

栖栖南越鸟,色丽思沈淫。
暮隔碧云海,春依红树林。
雕笼悲敛翅,画阁岂关心。
无事能言语,人闻怨恨深。

作者介绍

张祜,字承吉,清河人,以宫词得名。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多不合,自劾去。尝客淮南,爱丹阳曲阿地,筑室卜隐。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张祜,字承吉,清河人,以宫词得名。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多不合,自劾去。尝客淮南,爱丹阳曲阿地,筑室卜隐。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作品评述

《鹦鹉》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栖栖南越鸟,
色丽思沈淫。
暮隔碧云海,
春依红树林。
雕笼悲敛翅,
画阁岂关心。
无事能言语,
人闻怨恨深。

诗意解读:
这首诗以鹦鹉为主题,通过描绘鹦鹉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困境、禁锢和无言的哀怨之情。

赏析:
诗的开头写道,“栖栖南越鸟,色丽思沈淫。”鹦鹉栖息在南越地区,它们有着美丽的羽色,但却思念着自由的天空,感到沉闷和困顿。

接着诗人写道,“暮隔碧云海,春依红树林。”这句描述了鹦鹉所面对的困境。它们被困在雕刻的笼子中,无法自由飞翔,只能望着碧蓝的天空和翠绿的树林,心生依恋之情。

“雕笼悲敛翅,画阁岂关心。”这两句表达了鹦鹉的哀怨之情。雕刻的笼子限制了鹦鹉展翅高飞的能力,而周围的人们却对此毫不关心,他们不理解鹦鹉内心的悲伤。

最后两句“无事能言语,人闻怨恨深”,表达了鹦鹉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苦闷和不满,但人们通过鹦鹉的表情和声音,能感受到它们内心的怨恨和痛苦。

整首诗以鹦鹉为形象,抒发了作者对禁锢、困境和无言哀怨的思考和感受。通过描绘鹦鹉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对待弱者的冷漠和无知的批判。鹦鹉在诗中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了那些受到束缚和压抑的个体,通过诗人的笔触,传递出了一种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困境和无声的呐喊,引发人们对自由和人性的思考。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ying-wueqe.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