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永宁方午阴,禅师聊复坐沉吟。
欲将门外葫芦水,倒作田间三日霖。
作者介绍
丘葵(一二四四~一三三三)(生年据本集《周礼补亡序》泰定甲子〔元年〕年八十一推定),字吉甫,自号钓矶,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早崇朱熹之学,亲炙吕大圭、洪天锡之门最久。宋亡,杜门不出,与谢翱、郑思肖有“闽中三君子”之称。元泰定间御史马祖常荐,徵聘不出。卒年九十。有《钓矶诗集》、《周礼补亡》等。清干隆《泉州府志》卷四一、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七有传。 丘葵诗,以清抄《丘钓矶集》(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清道光二十六年汲古书屋刻《钓矶诗集》(简称汲本,藏南京图书馆,诗较底本有缺有多)。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永宁庵》是宋代丘葵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一幅安详静谧的场景,表达了禅修者内心的默默思考和调和人与自然的愿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
路走进永宁庵午后的阴凉,
禅师坐在那儿深思沉默。
想把庵外的葫芦湖水,
倒灌到田野里三天的阴雨。
诗意和赏析:
《永宁庵》这首诗以禅修者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庵院景象。午后的阴凉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禅师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和冥想之中。这种禅修者的状态与自然景色相呼应,给人一种内心与外界和谐交融的感觉。
诗中提到的葫芦水和田间的三日霖,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想象和渴望。葫芦水是指庵外的湖水,诗人希望能够将湖水倒灌到田野里,带来连绵的阴雨,为田间的农作物带来滋润和生机。这种愿望折射出诗人渴望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内心平和的寂静之感,以及与自然的共生意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禅修者思绪的刻画,诗人表达了对于内心宁静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宋代的文化背景中是非常重要的,体现了儒家思想和佛教禅修的融合,以及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