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将兴汉德凉,活麟天把付锄商。
周官千载埋黄壤,两汉如今几献王。
作者介绍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作品评述
《咏史上·河间献王》是宋代诗人陈普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位献王,通过对历史的咏叹和赞美,表达了对礼乐文化的重视以及对黄土历史的思考。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礼乐将兴汉德凉,
活麟天把付锄商。
周官千载埋黄壤,
两汉如今几献王。
这首诗的诗意主要围绕着礼乐文化和历史的变迁展开。诗中提到了"礼乐将兴汉德凉",表达了对礼乐文化的推崇和重视。礼乐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教化方式,它能够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使社会和谐稳定。"活麟天把付锄商"这句话则暗示了献王的功绩和贡献,他将天子的重要使命交托给了河间商人。这充分展现了献王深刻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国家兴盛的忠诚。
接下来的两句"周官千载埋黄壤,两汉如今几献王"则呼应了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更替。周朝的官吏们已经埋葬在黄土之下,而两汉时期的献王们也已经成为过去。这种变迁凸显了时间的无情流转和个体的渺小。通过描绘历史的起伏和王朝的更迭,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历史长河中的一幕幕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礼乐文化和历史传承的思考和赞美。同时,诗人也通过对献王的称颂,表达了对历史伟人的敬仰和对国家兴盛的期望。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带给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