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黄金欲散时,柯亭风笛尚堪吹。
一时谋卓人无数,不遣中郎一个知。
作者介绍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作品评述
《咏史上·蔡邕》是宋代作家陈普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咏史上·蔡邕》
万岁黄金欲散时,
柯亭风笛尚堪吹。
一时谋卓人无数,
不遣中郎一个知。
译文:
当万岁黄金即将散尽之时,
柯亭上的风笛仍然吹奏动听。
那个时代,拥有卓越才智的人数众多,
然而却没有一个中郎官能够理解。
诗意:
这首诗以历史人物蔡邕为题材,通过描绘时代的沧桑和人物的孤立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诗中提到的万岁黄金欲散时,暗喻着朝代的兴衰,时代的变迁。蔡邕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物,他的才能在当时无人能及,然而,在这个充满智者的时代,他的寂寞与被忽视也突显出来。诗词传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感慨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时代的兴衰和人物的孤立。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万岁黄金欲散与柯亭风笛的对比,突出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孤独。通过描写蔡邕的境遇,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才华横溢的人物命运的思考和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时代的思考,展示了陈普对人性和命运的洞察力。同时,通过对蔡邕的描绘,诗人也在间接地反思自己的处境和命运。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远的思考,让读者在品味之余也能引发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