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死后惟董子,道义两言扩古今。
性善七篇何落落,千秋不遇一知音。
作者介绍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作品评述
这是宋代陈普创作的诗词《咏史上·董仲舒三首》,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咏史上·董仲舒三首》中,陈普以董仲舒为主题,表达了对孟轲去世后唯有董仲舒能继承其遗志的敬佩之情。董仲舒是汉代儒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传承和发展儒家学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诗词的中文译文:
孟轲死后只有董仲舒,
道义两言扩展古今。
性善七篇何落落,
千秋不遇一位知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赞颂董仲舒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诗词开头提及孟轲去世后,唯有董仲舒能够继承他的遗志。董仲舒在道德伦理方面的思想表达,扩展了儒家学说的内涵,使其能够与古代和现代的价值观相契合。接着,诗中提到了董仲舒著作中的《性善篇》,称它为“七篇”,并使用了形容词“何落落”,表达了对其思想的推崇。最后两句“千秋不遇一位知音”,表达了董仲舒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他的学说并不被时代完全理解和接纳,只有少数人能真正领悟他的思想。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董仲舒及其思想的赞美之情。通过对董仲舒的称颂,诗词传达了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知音难得的思考。整首诗以古人为题材,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咏史,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尊重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