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上游江西,临流恨解携。
千山叠成嶂,万水泻为溪。
石浅流难溯,藤长险易跻。
谁怜问津者,岁晏此中迷。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作品评述
《游江西留别富阳裴、刘二少府》
西上游江西,临流恨解携。
千山叠成嶂,万水泻为溪。
石浅流难溯,藤长险易跻。
谁怜问津者,岁晏此中迷。
中文译文:
我向西游江西之地,站在河边,恨与你们分离。
千山像峰峦连绵起伏,万水形成小溪缓缓流动。
石头浅浅似浅滩,水流浑浊难以逆行,而藤蔓却长长地攀附,容易攀爬上去。
谁会关心那些苦于求学的人,年岁渐长而迷失在这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江西旅游时与好友富阳裴、刘二少府告别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离别之情的感叹和不舍之情。诗人将眼前的壮丽景色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在读者面前,描绘出了江西美丽的山水风景。千山万水的壮丽景色象征着江西的美丽自然风光,让人赏心悦目。然而,诗人却将自己的感叹与不舍融入到描绘之中,显示出自己内心的苦闷和不满。诗人把自己比作石头,表示自己在这片美景中无法安身立命,难以逆流而上。而藤蔓的出现则提醒了诗人,虽然环境困难,但只要努力攀爬,仍然可以获得成功。最后,诗人表示对那些渴望求学的人的关心,认为他们会在江西这个迷人的地方迷失自己。通过这首诗,诗人抒发了自己感叹离别之情和对求学者的关心之情,并展现了江西美丽的自然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