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栖霞庵灼平甫至因寄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4:48:51诗人:王安石 |  朝代: 宋代 |  24

渺渺林间路,萧萧物外僧。
高阴凉易入,闲貌老难增。
官事真伤锦,君恩更饮冰。
求田此山下,终欲忤陈登。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游栖霞庵灼平甫至因寄》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渺渺林间路,萧萧物外僧。
高阴凉易入,闲貌老难增。
官事真伤锦,君恩更饮冰。
求田此山下,终欲忤陈登。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游人在栖霞庵中的景象和心境。诗人把自己比作一个林间行走的游人,感叹着这条路的遥远和渺茫。庵中有一位清静的僧人,他的存在使得这个地方更加幽静。高高的树木遮荫下气温凉爽,很容易让人进入这个宁静的境地。然而,岁月的流转使人们的面容逐渐变老,而内心的闲适却难以增加。官场的事务真实地伤害了人们的心灵,君主的恩宠也像喝冰一样寒冷。诗人向往宁静而自由的生活,希望能在山下寻找一块田地,但他知道这样做可能会违背官方的规定。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感受为基础,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和权势的厌倦和痛苦。诗中的林间路和庵中僧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宁静和喧嚣之间的冲突。通过描述官场和君主的职责和冷漠,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最后,诗人希望能够摆脱这一切,过上简单而自由的生活,但他也清楚这样做可能会面临陈登(指宋代政治家陈襄)的反对和惩罚。整体上,这首诗词既描绘了个人心境,又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和政治现实,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抒情才华。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you-qi-xia-an-zhuo-ping-fu-zhi-yin-ji.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