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明月临台榭。
准拟中秋夜。
一年等待到而今。
为甚今宵陡顿、却无情。
_娥应怨孤眠苦。
取次为云雨。
素蟾特地暗中圆。
未放清光容易、到仙源。
作者介绍
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代著名词人。 宋宗室,居南丰。生平事迹不详,曾赴漕试,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从作品中可知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乡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库提要》云:“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
赵长卿的文学成就
赵长卿词作甚多,远师南唐,近承晏、欧,模仿张先、柳永,颇得其精髓,能在艳冶中复具清幽之致,为柳派一大作家。词风婉约,“文词通俗,善抒情爱”,颇具特色,耐读性强,享誉南宋词坛。多为咏颂风物之作,也间有讥时诮世、况己喻人的篇章,均清新活泼,自然天成。 著有词集《惜香乐府》10卷。毛晋刻入《宋六十名家词》中。最早是由乡贡进士刘泽整理编集,并以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及总词、贺生辰、补遗类编,厘为十卷。《四库全书总目》对其有评论。《全宋词》录有其词339首,为宋代词人现存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明代毛晋云:长卿的词“方之徽宗”,“响出云霄矣。”赵长卿的生卒年考
唐圭璋的《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把赵长卿排在北宋末期的词人中,生卒年均不可知。但在《惜香乐府》第三卷末尾有一段附录,记张孝祥死后临乩事。考张孝祥卒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那时赵长卿还在世作词,可知他是南宋初期人。有学者对赵长卿所处的具体时代进行了基本的考证,得出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北宋末南宋初,即徽宗(1101-1125)、钦宗(1126-1127)朝,南宋高宗(1127-1162)及孝宗(1162-1189)朝前半期,周邦彦、李清照同期稍后,辛弃疾之前。作品评述
诗词:《虞美人(中秋无月)》
作者:赵长卿
朝代:宋代
西风明月临台榭,
准拟中秋夜。
一年等待到而今,
为甚今宵陡顿、却无情。
_娥应怨孤眠苦,
取次为云雨。
素蟾特地暗中圆,
未放清光容易、到仙源。
中文译文:
西风明月照耀着台榭,
仿佛是中秋之夜。
一年的等待终于来到了此刻,
为何今夜如此突然,却没有情感。
嫦娥定会抱怨孤独的沉睡之苦,
时机已经成熟,我将寻求云雨。
素蟾特地在暗处变得圆满,
只要放出清亮的光芒,就能到达仙源。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赵长卿创作的《虞美人(中秋无月)》。诗人以中秋之夜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寂静而无月的夜晚景象。整首诗以西风明月、中秋夜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首句描绘了明亮的月光和微风在台榭上的映照,展示了静谧的夜晚氛围。接着,诗人抒发了对于一年的等待和期盼的感叹,却不明白为何这个夜晚如此突然而无情。这种突然的冷漠可能是指他所期盼的爱情未能实现,或者是对于生活中的不可预测性的感慨。
第三句中的_娥是指传说中的嫦娥,她是月宫的仙女,在这里象征着美好而遥远的爱情。诗人表达了对于嫦娥的同情,她在孤独的沉睡中苦苦等待,而诗人则希望能够与她共度云雨之欢。
最后两句描绘了素蟾(即月亮)隐藏在暗处的圆满,并表达了只要放出明亮的光芒,就能够到达仙源,即实现美好爱情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中秋夜晚的静谧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嫦娥和月亮的象征意义,使得诗意更为深远。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于爱情的追求,并带有一丝无奈和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