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楚公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15 03:19:19诗人:唐求 |  朝代: 唐代 |  20

曾闻半偈雪山中,贝叶翻时理尽通。
般若恒添持戒力,落叉谁算念经功。
云间晓月应难染,海上虚舟自信风。
长说满庭花色好,一枝红是一枝空。

作者介绍

唐求,居蜀之味江山,至性纯慤。王建帅蜀,召为参谋,不就。放旷疎逸,邦人谓之唐隐居。为诗捻稿为圆,纳之大瓢,后卧病,投瓢于江,曰:“斯文苟不沈没,得者方知吾苦心尔。”至新渠,有识者曰:“唐山人瓢也。”接得之,十纔二三。今编诗一卷。

作品评述

《赠楚公》

曾闻半偈雪山中,
贝叶翻时理尽通。
般若恒添持戒力,
落叉谁算念经功。

云间晓月应难染,
海上虚舟自信风。
长说满庭花色好,
一枝红是一枝空。

中文译文:
曾听闻在雪山中默诵半部佛经,
翻动贝叶时通达法理。
修持般若智慧需牢固持守戒律的力量,
掉落的念珠叉谁能算作念经的功德。

云间的晨曦月亮很难被蒙上污点,
海上的虚舟自信地翱翔。
常听人说庭院中花色美丽,
但一朵红花只是一朵空幻的花。

诗意和赏析:
该诗写了一位叫楚公的人,通过听闻而表达了对他修行的赞美和敬意。诗中提到了佛教经典“般若经”的修行,将其比喻为在雪山中默读贝叶翻动时通达佛理的行为。诗人认为修行者应该坚持戒律,并以此加强自身般若智慧的修持。然而,诗人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掉落的念珠叉谁能算作念经的功德?这种反问意味着内心对一切事物都应保持一种超越的观念。

接下来的两句诗以自然景物为隐喻,表达了诗人对楚公修行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云间的晨曦月亮很难被蒙上污点,象征楚公修行的纯净和无私。海上的虚舟自信地翱翔,表达出楚公修行者的自由和超脱。

最后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雪山中的美丽花朵,即使看似鲜艳,也只是虚幻和空无。这里,红花象征着一切世俗的事物,在佛教中有“红尘”之称。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提醒人们要洞悉世间的幻象和虚妄。

整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修行者楚公的敬仰之情,并表达了对超越尘世的追求。通过对佛教修行中的思考和自然意象的运用,诗人将修行的境界与世俗的纷扰作了对比,体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特点。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zeng-chu-gong.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