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之磨之,玉汝于成。
孰为玉工,师友父兄。
仙山之石,今则在我。
彼璞之弃,我责之隋。
为瑚为琏,如珪如璋。
山泽之润,邦家之光。
玉不自毁,人自槿实。
闻士称名,不离其道。
作者介绍
王炎午(1252-1324)初名应梅,字鼎翁,别号梅边,江西安福舟湖(今洲湖)人。炎午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刻苦读书,曾从事《春秋》研究。咸淳甲戌(1274)年,补中大学上舍生。临安陷,谒文天祥,竭家产助勤王军饷,文天祥留置幕府,以母病归。文天祥被执,特作生祭文以励其死。入元,杜门却扫,肆力诗文,更其名曰炎午,名其所著曰《吾汶稿》,以示不仕异代之意。泰定元年卒,年七十三。《南宋书》、《新元史》有传。今存词一首,见《元草堂诗馀》卷下。
王炎午的事迹
当时,正是宋朝危亡之秋,炎午跟随丞相文天祥起兵勤王,颇多建树,深受文丞相器重,本拟留军重用,炎午因父死未葬,母又病危,是以辞谢而归。
后,闻丞相兵败被俘,炎午作生祭文以励其死,既历陈其有可死之义,又反复阐述古今所以死节之道,激昂愤发,约千五百言,忠肝义胆,凛然如秋霜烈日。
及至文丞相英勇就义,炎午又痛苦撰文以祭。不久宋亡,世移运改,因痛国家败亡,改名炎午,终身不仕。
奉母至孝,三十年如一日。母殁,守墓三年,不再远出。所著有《吾汶稿》、《梅边稿》。
明朝嘉靖年间,受祀大忠祠。
王炎午的墓地
炎午死后,葬于洲湖乡汶源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六石湖边,墓高2米,宽7.5米,长7米。
墓前紧临六石湖,墓左右是旷野,丘陵起伏,墓后稍远是高山。
整座坟墓及墓碑基本完好,墓碑上刻:“敕褒宋忠孝名贤梅边王先生墓”。上款落衔是:“赐进士第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纂修《大明会典》总裁”。下款是:贵溪夏言顿首更题。
王炎午的纪念
1983年,王炎午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品评述
诗词中文译文:
赠送戴石玉:
用磨石琢磨之后,你成为美玉。
谁是你的玉工,是你的师友父兄。
神仙山中的石头,现在在我的手中。
那些被丢弃的原石,我要加以赞许。
它们制作成项链、手镯,像珍珠和宝石。
山泽的滋润,是国家的光辉。
玉不会自我毁灭,人才如此。
听说士人们被称赞,与他们的道路息息相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王炎午的作品,以虚拟的口吻向戴石玉赠送了这首诗词。诗人以琢磨玉石的过程来比喻人的培养与修炼,将玉石礼赞为“美玉”,表达了对戴石玉在艰苦环境下的努力与成长的敬佩之情。
诗中的“玉工”、“师友父兄”等词语,显示了诗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与影响的认可。而“仙山之石”被赋予了象征珍贵与宝贵的意义,成为国家的光辉。诗中也唤起了诗人对“璞玉”的关注,认为即使是被丢弃的玉石也应该被重视与利用。
最后,诗人引用了“玉不自毁,人自槿实”的谚语,表达了他对士人们品质崇高、道德高尚的赞赏和希冀。诗词表达了对美玉和士人品质的赞美,以及对戴石玉的学识与修养的敬佩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