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沙弥独解诗,人人道胜惠林师。
先皇诏下征还日,今上龙飞入内时。
看月忆来松寺宿,寻花思作杏溪期。
因论佛地求心地,只说常吟是住持。
作者介绍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宪宗时,召为祕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衆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俄復用为祕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画为屏障。集一卷,今编诗二卷。
作品评述
赠宣大师
一国沙弥独解诗,
人人道胜惠林师。
先皇诏下征还日,
今上龙飞入内时。
看月忆来松寺宿,
寻花思作杏溪期。
因论佛地求心地,
只说常吟是住持。
译文:
送给宣大师
一个国家的沙弥独自参透了诗词,
人人都说他比优秀的惠林师更出色。
先皇下令要他归国的日子,
今上皇帝飞龙般入了宫内的时刻。
他看到月亮就想起在松寺住宿的时候,
他寻花思念着在杏溪的约会。
他因为讨论佛陀的佛地,
而求取自己的心地;
他只说常常吟诵佛经是他的职责。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宣大师的赞美和敬仰。宣大师一个人就能领悟诗词,被众人推崇。诗人也提到了宣大师归国以及皇帝的重用,这表明宣大师才华出众,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诗人还借诗寄情,描绘了宣大师在月下回忆在松寺住宿和思念杏溪的动情场景。最后,诗人也提到了宣大师对于佛教的追求和坚持。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宣大师的赞美和敬仰,诗人用简洁而精确的语言形容了宣大师在文学和佛学方面的才华。诗人以文学的笔触,描绘了宣大师对于松寺和杏溪的眷恋和向往,使整首诗充满了情感和意境。通过对宣大师的表达,诗人也表达了对于追求自我境界和坚持信仰的仰慕之情。整首诗篇简洁明了,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对于宣大师及其追求的敬佩和赞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