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宫树影,不随寒波流。
天津桥下石,激响无时休。
至清自照物,遇险岂能柔。
东过白马去,凡经几千秋。
作者介绍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作品评述
《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二洛州》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上阳宫树影,不随寒波流。
天津桥下石,激响无时休。
至清自照物,遇险岂能柔。
东过白马去,凡经几千秋。
中文译文:
上阳宫的树影,不随着寒波的流动而摇曳。
天津桥下的石头,不停地发出激烈的声响。
至于清澈的水面自然映照物象,遇到困难又怎能柔弱。
向东经过白马,历经了几千个秋天。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洛州的景色和历史。上阳宫的树影在寒波中不动摇,象征着洛州的坚定和稳定。天津桥下的石头发出激烈的声响,显示了洛州的活力和繁荣。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洛州的独特之处。
诗中提到的“至清自照物”表达了洛州的清澈和纯净,意味着洛州的人民坚守正道,不受外界困难的影响。诗人认为,洛州的人民应该像水面自然映照物象一样,坚定而清澈地面对困难。
最后两句“东过白马去,凡经几千秋”则表达了洛州的历史悠久。白马是洛州的一处地标,诗人通过提到白马,强调了洛州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几千个秋天的经历,使洛州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洛州的景色和历史,表达了洛州的坚定、繁荣和历史悠久。它展示了诗人对洛州的热爱和对洛州人民的赞美。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zhang-zhong-tong-zhui-fu-luo-zhong-za-ti-h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