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早浮槎去,焉能罔水行。
叩舷谁共语,载不尽高情。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重庆阃治十咏·横舟》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横舟
不早浮槎去,焉能罔水行。
叩舷谁共语,载不尽高情。
译文:
横渡舟船
不早早地启航,怎能不经水行。
在舷边敲击,与谁共同交谈,无法尽述内心的激动。
诗意:
这首诗词以横渡江河的舟行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和情感之高。诗人暗喻人生的旅途,以横渡江河的舟船比喻离别之际的远行。他认为,只有在起航后才能真正感受到旅途的魅力和意义,只有经历水路的行程才能领悟到其中的艰辛与美好。诗人叩击舷边,期望能与他人交谈,分享内心的情感,但这种高情意境却无法被言语所尽。
赏析:
李曾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情景,并以横舟的形象来比喻人生的旅途。通过这一比喻,他表达了对离别和远行的思念和挂念,以及在旅途中难以言表的情感体验。诗人的情感通过叩舷共语的场景,更加真实而深刻地展现出来,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和无尽的高情。整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描述,让人产生共鸣,引发对旅途和离别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