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道不远人五首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22 14:55:05诗人:陈普 |  朝代: 宋代 |  21

毛发肌肤总道充,面前无处不相逢。
为何南北多岐士,动隔江山千万重。

作者介绍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作品评述

诗词:《中庸·道不远人五首》
作者:陈普(宋代)

中文译文:
毛发肌肤总道充,
面前无处不相逢。
为何南北多岐士,
动隔江山千万重。

诗意:
这首诗以"道不远人"为主题,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无所不在的。诗人通过描述毛发和肌肤,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连接。不论在何处,人们总能相逢相识,这种相遇不受地理和政治的限制。然而,诗人也思考了南北分隔和士人的多样性,暗示着尽管有着千万重山河的隔阂,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仍然存在。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考。诗人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毛发和肌肤作为人体的一部分,象征着最微小的细节和亲密接触。面前无处不相逢的句子,传达了人们相遇的频繁和无拘束的情感交流。

诗中的问题"为何南北多岐士,动隔江山千万重"引发了人们对南北分隔和士人的多样性的思考。这种对差异的思考使诗歌更具深度和探索性。尽管存在地理和政治上的隔阂,但诗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能够跨越这些障碍的。这种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系的价值观。

总之,陈普通过《中庸·道不远人五首》这首诗,传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尽管地理和政治上存在分隔,但人们的相遇和联系始终存在,这种联系超越了物理的距离和社会的差异。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辨和情感追求,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zhong-yongatg.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