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
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
作者介绍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復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八年,徴还秉政,早朝为盗所害,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宪宗朝宰相,元和十年六月癸卯早朝,为盗所害,年五十八。补诗一首。
作品评述
《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中文译文:在资圣寺,贲法师主持了一个晚春茶会
诗意: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晚春的茶会,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禅宗境界和人生境界的思考。诗人通过描写静谧的虚室和内心的宁静,与大自然的相互交融,表达了自己对禅修境界的追求。
赏析:首句“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描述了静谧的虚室,以及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觉悟。第二句“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利用对雨后禅庭的描写,表达了与自然的融合,同时以莲花为象征,展示了世间万物的美好。第三句“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表达了茶会与大自然共同构成的美好时刻,也暗示了人与天地与灵性的相互连接。最后一句“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表达了对禅修境界的思考,追问了如何离开纷扰的世界,找到一条通往解脱之路。
整首诗通过对虚室、自然、茶会及禅修境界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禅修境界的向往与思考,传达了一种追求宁静与解脱的心境。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zi-sheng-si-ben-fa-shi-wan-chun-cha-h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