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诸公从驾景灵宫二首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5 23:16:45诗人:苏颂 |  朝代: 宋代 |  21

太清宫庙近蓬莱,连日天门六扇开。
万乘旌旗冲晓过,两宫舆辇诘朝来。
城中三水河通汉,庭下千官棘映槐。
老稚扶攜同祝圣,年年常此望昭回。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次韵诸公从驾景灵宫二首》是苏颂所写的一首诗词,描绘了景灵宫庙的壮丽景象。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太清宫庙近蓬莱,
连日天门六扇开。
万乘旌旗冲晓过,
两宫舆辇诘朝来。
城中三水河通汉,
庭下千官棘映槐。
老稚扶攜同祝圣,
年年常此望昭回。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景灵宫庙的盛景。太清宫庙靠近蓬莱,天门六扇门日夜敞开。万乘车马的旌旗在黎明时分奔驰而过,两宫的车辇在清晨驶向朝廷。城中的三条水道与大河相连,庭院里的千官行走,官员们的身影在槐树下倒映出棘棘相对的景象。老年和幼稚的人们相互扶持,一同祝福圣明君主,每年都常常在这里期待着君主的归来。

赏析:
这首诗以景灵宫庙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宫庙的繁荣和庄严。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太清宫庙近蓬莱、连日天门六扇开,形象地表现了宫庙的壮丽景象。通过描述万乘旌旗冲晓过、两宫舆辇诘朝来,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宫廷的繁忙场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中的城中三水河通汉、庭下千官棘映槐,则展现了宫廷的庄严和宏伟。最后两句“老稚扶攜同祝圣,年年常此望昭回”则表达了人们对君主的期盼和祝福,增加了诗词的情感色彩。

这首诗词通过对景灵宫庙的描绘,展现了宫廷的繁荣和庄严,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君主的忠诚和期待。整体上,诗词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情感真挚,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ci-yun-zhu-gong-cong-jia-jing-ling-gong-er-sh.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