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定法师归安南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16 12:59:16诗人:杨巨源 |  朝代: 唐代 |  23

故乡南越外,万里白云峰。
经论辞天去,香花入海逢。
鹭涛清梵彻,蜃阁化城重。
心到长安陌,交州后夜钟。

作者介绍

杨巨源,字景山,河中人。贞元五年擢进士第,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復召除国子司业,年七十致仕归。时宰白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杨巨源,字景山,河中人,贞元五年擢进士第,为张弘靖从事,由祕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復召除国子司业,年七十致仕归,时宰白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作品评述

诗词:《供奉定法师归安南》
朝代:唐代
作者:杨巨源

故乡南越外,万里白云峰。
经论辞天去,香花入海逢。
鹭涛清梵彻,蜃阁化城重。
心到长安陌,交州后夜钟。

诗词的中文译文:

离开故乡南越,遥望万里外的白云峰。
修行者离开尘世,香花随海飘荡。
白鹭的波涛清澈,佛寺的钟声穿透。
心灵飞到长安的街道,交州的夜晚钟声回荡。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作品,描绘了一位法师离开故乡南越,踏上修行之旅的情景。

首句“故乡南越外,万里白云峰”,表达了法师远离故土,望见遥远的白云峰,给人以壮丽的景象。这里的白云峰象征着修行的目标,法师在追求精神境界上不断迈进。

第二句“经论辞天去,香花入海逢”,描绘了法师离开尘世,追求宗教境界的决心。法师抛弃了尘世间的争论和辩论,追随佛法的指引。香花入海是指法师将自己的修行之心融入到宏大的自然和宇宙之中。

第三句“鹭涛清梵彻,蜃阁化城重”,通过描绘鹭涛和蜃阁,展现了法师追求纯净和虚幻的境界。鹭涛象征着修行者心灵的清澈和平静,蜃阁则象征着虚幻和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这两个意象凸显了法师修行的目标是达到超越尘世的境地。

最后一句“心到长安陌,交州后夜钟”,表达了法师的心灵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来到了遥远的长安和交州。长安是唐代的都城,象征着世俗尘世;而交州则是南越的行政区域,象征着法师的故乡。夜晚的钟声回响,寄托了法师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修行的坚持。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法师踏上修行之旅的场景,并通过景物的描绘和象征的运用,表达了法师追求精神境界和超越尘世的决心。这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深远的主题,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特点和杨巨源诗风的独特魅力。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gong-feng-ding-fa-shi-gui-an-nan.html

相关文章

每日一诗

次韵毛君烧松花六绝
苏辙
茅庵纸帐学僧眠,炉艺松花取易然。唯有未能忘酒在,手倾金盏斗垂莲。饼杂松黄二月天,盘敲松子早霜寒。山家一物都无弃,狼籍干花最后般。〈蜀人以松黄为饼甚美。〉松老香多气自严,余烟勃郁透疏帘。须臾过尽惟灰在,借问谁收一番〈去声〉炎。美人寒甚懒开扉,金作松花插幕?。
诗词赏析 >

每日成语

雨歇云收
比喻男女离散。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