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开元寺阁上作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23 19:36:09诗人:罗隐 |  朝代: 唐代 |  13

满槛山川漾落晖,槛前前事去如飞。
云中鸡犬刘安过,月里笙歌炀帝归。
江蹙海门帆散去,地吞淮口树相依。
红楼翠幕知多少,长向东风有是非。

作者介绍

罗隐,字昭谏,余杭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从事湖南淮润,无所合。久之,归投钱镠,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着作佐郎,奏授司勋郎。朱全忠以谏议大夫召,不行。魏博罗绍威推为叔父,表荐给事中,年七十七卒。隐少聪敏,既不得志,其诗以风剌为主,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 罗隐,字昭谏,余杭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从事湖南淮润,无所合,久之,归投钱镠,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着作佐郎,奏授司勋郎。朱全忠以谏议大夫召,不行。魏博罗绍威推为叔父,表荐给事中,年七十七卒。隐少聪敏,既不得志,其诗以风剌为主,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 罗隐,字昭谏,余杭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从事湖南淮润,无所合,久之,归投钱镠,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着作佐郎,奏授司勋郎,朱全忠以谏议大夫召,不行。魏博罗绍威推为叔父,表荐给事中,年七十七卒。隐少聪敏,既不得志,其诗以风剌为主,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 罗隐字昭谏,余杭人。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卒,年七十七。补诗一首。

作品评述

《广陵开元寺阁上作》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广陵开元寺的阁楼为背景,描绘了山川景色的美丽和历史的变迁。

满槛山川漾落晖,
槛前前事去如飞。
云中鸡犬刘安过,
月里笙歌炀帝归。

江蹙海门帆散去,
地吞淮口树相依。
红楼翠幕知多少,
长向东风有是非。

这首诗的意境是在广陵开元寺的阁楼上观望山川的景色。诗人用“满槛山川漾落晖”来形容阳光洒在山川上的美景,给人以明亮而辽阔的感觉。诗人感慨时光飞逝,回首往事,发现一切过去的事情都在眨眼之间消失不见,如同飞快掠过的景象。

接着诗人描述了历史和时间的变迁。他说“云中鸡犬刘安过”,指的是历史人物刘安时期的平静与和平。然后,“月里笙歌炀帝归”,这里指的是炀帝回到建康(即现在的江苏扬州),刘炀是南唐的皇帝,他的回归使得这片土地充满了欢乐和繁华。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江水冲击海门,海门的帆船散去,淮河的水淹没了淮口的树木。“江蹙海门帆散去,地吞淮口树相依”,这里用江水冲击海门和淮河水淹没淮口的树木来暗示这片土地的沧桑与变迁。

最后一句“红楼翠幕知多少,长向东风有是非”,诗人通过红楼和翠幕来暗指故事情节复杂、隐含纷争的宫廷。他暗示着红楼和翠幕背后隐藏着多少故事,唯有东风长久地吹动,才会揭露出这些是非的真相。

整首诗通过描绘广陵开元寺阁上的景色,展示出山川的美丽和历史的变迁。并通过反衬的手法,暗示出宫廷的是非和人事的无常。诗中所用的景象和意象相互交织,使整首诗既有美景的描绘,又有历史的抒发,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guang-ling-kai-yuan-si-ge-shang-zuo.html

相关文章

每日一诗

论文二首
李覯
今人往往号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若见江鱼须恸哭,腹中曾有屈原坟。
诗词赏析 >

每日成语

顺风使帆
顺着风势扯帆行船。比喻趁着有利的情势行事。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