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吴兴墨妙亭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4:42:31诗人:苏颂 |  朝代: 宋代 |  19

汉唐遗刻在江干,右史殷勤辑坠残。
剔去藓文人乍识,传来墨本字犹完。
六书体法从兹辨,二费声光遂不刊。
何必临池苦萦思,燕间时得坐隅观。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寄题吴兴墨妙亭》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墨妙亭的赞赏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汉唐的刻石保存在江干,右史(指史馆的职务)勤奋地整理残缺的碑文。清除苔藓后,人们初次认识这些字迹,墨迹保存得仍然完整。从此,六书的字体和书法法则得以辨别,二费(指笔墨纸砚)的声光也因此不会消失。为什么还要在池边辛苦地思索,只需在燕子飞舞的时候坐在角落里观看即可。

这首诗词充满了对古代文化艺术的敬意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首先,苏颂提到汉唐的刻石,在江干保存着这些文化遗产,这体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珍视和保护。史官勤奋地整理残缺的碑文,显示出苏颂对历史文献的重视和对传统知识的传承的关注。

其次,诗词中提到墨迹保存完整,六书的字体和书法法则得以辨别。这表明苏颂对传统书法的研究和传承非常重视。他认为墨迹的保存使得人们能够认识和学习古代的书法艺术,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六书的字体和书法法则。

最后,诗词的结尾提到作者在燕子飞舞的时候坐在角落里观看,意味着苏颂通过观察自然,尤其是鸟类的行为,来领悟和感悟艺术的真谛。这种观察和思索的方式,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化艺术,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所启发。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展示了苏颂对古代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关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索和思考。通过汉唐遗刻、墨迹的保存以及观察自然的方式,他希望能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启示。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ji-ti-wu-xing-mo-miao-ting4wi.html

相关文章